磁流变液挤压动力学特性研究及在柴油机悬置中的应用
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1-21页 |
1.1 课题提出 | 第11-12页 |
1.2 研究现状 | 第12-18页 |
1.2.1 磁流变液挤压特性回顾 | 第12-15页 |
1.2.2 磁流变液压悬置回顾 | 第15-17页 |
1.2.3 柴油机隔振系统回顾 | 第17-18页 |
1.2.4 研究现状总结 | 第18页 |
1.3 研究内容及论文结构 | 第18-21页 |
1.3.1 研究内容 | 第18-19页 |
1.3.2 论文结构 | 第19-21页 |
第2章 磁流变液挤压流动动力学建模 | 第21-49页 |
2.1 流体挤压模型简介 | 第21-24页 |
2.1.1 控制方程 | 第21-22页 |
2.1.2 本构方程 | 第22页 |
2.1.3 定解条件 | 第22-24页 |
2.2 无磁场时磁流变液挤压动力学特性建模 | 第24-29页 |
2.2.1 结构参数提取 | 第24-25页 |
2.2.2 挤压动力学特性建模 | 第25-29页 |
2.3 有磁场时磁流变液挤压动力学特性建模 | 第29-36页 |
2.3.1 本构方程 | 第30页 |
2.3.2 速度分布 | 第30-32页 |
2.3.3 压力梯度 | 第32-34页 |
2.3.4 挤压力 | 第34-35页 |
2.3.5 屈服面位置和滑移率的关系 | 第35-36页 |
2.4 磁流变液挤压惯性力建模 | 第36-39页 |
2.4.1 N-S方程的惯性项 | 第36-37页 |
2.4.2 考虑惯性项的压力梯度的求解 | 第37-38页 |
2.4.3 考虑惯性项的挤压力 | 第38-39页 |
2.5 边界压强和活塞头处流动-剪切流建模 | 第39-41页 |
2.6 模型分析 | 第41-46页 |
2.7 本章小结 | 第46-49页 |
第3章 磁流变液挤压流动特性试验研究 | 第49-67页 |
3.1 试验设备 | 第49-52页 |
3.1.1 试验装置 | 第49-51页 |
3.1.2 试验台 | 第51-52页 |
3.1.3 数采设备 | 第52页 |
3.2 磁场分析 | 第52-54页 |
3.2.1 磁场建模 | 第52-53页 |
3.2.2 电流强度的影响 | 第53-54页 |
3.2.3 初始间隙的影响 | 第54页 |
3.3 试验工况及数据处理 | 第54-55页 |
3.3.1 试验工况 | 第54-55页 |
3.3.2 试验信号处理 | 第55页 |
3.4 试验结果 | 第55-63页 |
3.4.1 激励频率的影响规律 | 第56-57页 |
3.4.2 电流强度的影响规律 | 第57-59页 |
3.4.3 激励幅值的影响规律 | 第59-60页 |
3.4.4 初始间隙的影响规律 | 第60-61页 |
3.4.5 温度的影响规律 | 第61-62页 |
3.4.6 试验结论 | 第62-63页 |
3.5 磁流变液挤压模型验证 | 第63-66页 |
3.5.1 磁场数学模型 | 第63-65页 |
3.5.2 参数辨识与模型验证 | 第65-66页 |
3.6 本章小结 | 第66-67页 |
第4章 磁流变液挤压悬置构型的优化设计 | 第67-79页 |
4.1 磁流变液挤压悬置结构介绍 | 第67页 |
4.2 磁流变挤压悬置性能参数 | 第67-73页 |
4.2.1 调节系数和惯性力系数 | 第67-69页 |
4.2.2 磁场响应时间 | 第69-73页 |
4.3 结构优化设计 | 第73-78页 |
4.3.1 优化目标 | 第73页 |
4.3.2 约束条件和优化变量 | 第73-75页 |
4.3.3 优化算法 | 第75-76页 |
4.3.4 优化结果 | 第76-78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78-79页 |
第5章 磁流变液挤压悬置在柴油机隔振中的应用 | 第79-97页 |
5.1 隔振系统机理 | 第79-82页 |
5.1.1 单层隔振系统 | 第79-80页 |
5.1.2 双层隔振系统 | 第80-82页 |
5.2 柴油机隔振系统建模 | 第82-91页 |
5.2.1 系统参数 | 第82-83页 |
5.2.2 刚度设计 | 第83-84页 |
5.2.3 不平衡力 | 第84-88页 |
5.2.4 运动方程 | 第88-89页 |
5.2.5 状态空间方程 | 第89-91页 |
5.3 隔振控制 | 第91-96页 |
5.3.1 LQR控制 | 第91-92页 |
5.3.2 基于遗传算法的权系数选取 | 第92-96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96-97页 |
第6章 全文总结与展望 | 第97-99页 |
6.1 全文总结 | 第97-98页 |
6.2 展望 | 第98-99页 |
参考文献 | 第99-105页 |
作者简介及科研成果 | 第105-107页 |
致谢 | 第10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