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政治、法律论文--法律论文--中国法律论文--财政法论文--审计法论文

和谐社会视阈下中国环境审计制度研究

中文摘要第3-5页
英文摘要第5-7页
导论第11-22页
    一、研究背景第11-13页
        (一)国内环境污染的日益加剧是本文研究的现实背景第11-12页
        (二)和谐社会的建设目标是论文选题的政策背景第12-13页
    二、选题意义第13-15页
        (一)理论意义第13-14页
        (二)实践意义第14-15页
    三、论文的研究方法与框架结构第15-17页
        (一)研究方法第15-16页
        (二)论文的框架结构第16-17页
    四、可能的创新之处第17-20页
        (一)选题的原创性第17页
        (二)研究内容的创新性第17-20页
    五、存在的不足与后续的研究方向第20-22页
第一章 和谐社会视阈下环境审计制度的研究综述第22-32页
    一、和谐社会视阈下环境审计制度的相关理论研究第22-25页
        (一)关于环境审计的相关研究第22-23页
        (二)关于环境审计制度的相关研究第23-24页
        (三)关于和谐社会视阈下环境审计制度的相关研究第24-25页
    二、和谐社会视阈下我国环境审计制度存在问题及成因的相关研究第25-26页
        (一)和谐社会视阈下我国环境审计制度存在问题的相关研究第25-26页
        (二)和谐社会视阈下我国环境审计制度存在问题的成因的相关研究第26页
    三、和谐社会视阈下环境审计制度完善对策的相关研究第26-28页
        (一)和谐社会视阈下环境审计正式制度完善对策的相关研究第26-27页
        (二)和谐社会视阈下环境审计非正式制度完善对策的相关研究第27-28页
        (三)和谐社会视阈下环境审计实施机制完善对策的相关研究第28页
    四、对国内外研究的述评、对研究趋势的分析及研究问题的提出第28-32页
        (一)关于环境审计制度国内外研究的述评第28-29页
        (二)对环境审计制度研究趋势的分析及研究问题的提出第29-32页
第二章 和谐社会视阈下环境审计制度的概念界定与研究的理论基础第32-63页
    一、和谐社会视阈下环境审计制度的概念界定第32-56页
        (一)环境审计制度第32-34页
        (二)和谐社会视阈下的环境审计制度第34-56页
    二、和谐社会视阈下环境审计制度的基础理论第56-63页
        (一)马克思和恩格斯关于环境伦理与资源可持续利用的思想第56-57页
        (二)中国共产党人关于环境管理的思想第57-60页
        (三)西方经济学家关于环境管理的基础理论第60-63页
第三章 中国环境审计制度的历史沿革、成效、问题及成因分析第63-83页
    一、中国环境审计制度的历史沿革第63-67页
        (一)中国环境审计制度的酝酿阶段(1949年-1997年)第63-65页
        (二)中国环境审计制度的逐步探索阶段(1998年-2006年)第65-66页
        (三)中国环境审计制度的快速发展阶段(2007年至今)第66-67页
    二、中国环境审计制度建设成效第67-68页
        (一)环境审计制度建设速度迅速加快,规模扩大第67-68页
        (二)环境审计制度建设水平不断提升,内容日趋丰富第68页
        (三)环境审计制度对可持续发展的支撑力度正在变大第68页
    三、和谐社会视阈下我国环境审计制度存在的问题分析第68-76页
        (一)环境审计正式制度不完善第69-73页
        (二)环境审计非正式制度缺乏第73-74页
        (三)环境审计制度的运行机制不合理第74-76页
    四、和谐社会视阈下我国环境审计制度存在问题的成因分析第76-83页
        (一)我国环境审计制度变迁动力不足第76-78页
        (二)对环境审计制度理论与实践研究不足第78-79页
        (三)资源环境审计中委托代理问题严重第79-80页
        (四)缺乏与环境审计制度有关的制度配套第80-83页
第四章 环境审计制度建设的国际经验及其对我国的启示第83-98页
    一、环境审计制度建设的国际经验第84-94页
        (一)发达国家环境审计制度考察第84-89页
        (二)发展中国家环境审计制度考察第89-94页
    二、和谐社会视阈下我国对国际环境审计制度发展经验的比较借鉴第94-98页
        (一)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环境审计制度的差异第94-96页
        (二)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环境审计制度的共性第96页
        (三)和谐社会视阈下我国对国外环境审计制度的学习借鉴第96-98页
第五章 和谐社会视阈下中国环境审计制度的完善对策第98-127页
    一、完善和谐社会视阈下环境审计的组织管理第98-104页
        (一)完善环境审计参与者的参与方式第98-101页
        (二)提高环境审计组织参与者的参与效果第101-104页
    二、完善和谐社会视阈下中国环境审计法律法规第104-112页
        (一)完善环境审计制度的结构第104-107页
        (二)完善环境审计制度的内容第107-112页
    三、塑造和谐社会视阈下中国特色的环境审计文化第112-118页
        (一)在正式制度中强化审计职业道德第113-114页
        (二)培育环境审计人员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第114-115页
        (三)在实施机制中落实审计职业道德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第115-116页
        (四)吸收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完善和谐社会视阈下的环境审计文化建设第116-117页
        (五)以物质文明保障审计文化建设的顺利进行第117-118页
    四、加强和谐社会视阈下中国环境审计制度的动态管理第118-123页
        (一)培育环境审计制度变迁主体第118-121页
        (二)以理论研究与实践应用推动环境审计制度的动态变迁第121-122页
        (三)建立环境审计制度的动态评估机制第122页
        (四)推进和谐社会视阈下中国环境审计制度的国际协同第122-123页
    五、加强和谐社会视阈下中国环境审计制度的配套制度建设第123-127页
        (一)完善资源环境会计制度第124页
        (二)完善资源环境定价制度第124-125页
        (三)完善资源环境产权制度第125页
        (四)完善资源环境保护制度第125-126页
        (五)完善公民资源环境权益保障制度第126-127页
结论第127-128页
参考文献第128-135页
后记第135-136页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其他成果情况第136页

论文共136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风湿病的治疗及其常用中药肝损害的研究概况
下一篇:胃腺癌组织中CUGBP-1及CyclinD1蛋白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