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2-3页 |
Abstract | 第3-4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1-18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1-14页 |
1.1.1 上海市将综合素质评价纳入高校招录 | 第11-12页 |
1.1.2 核心素养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 | 第12页 |
1.1.3 智能移动设备的迅猛发展和普及 | 第12-13页 |
1.1.4 我国小学生智能手机持有率 | 第13-14页 |
1.2 研究问题的提出 | 第14页 |
1.3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14-15页 |
1.3.1 研究目的 | 第14页 |
1.3.2 研究意义 | 第14-15页 |
1.4 研究思路与方法 | 第15-16页 |
1.4.1 研究思路 | 第15页 |
1.4.2 研究方法 | 第15-16页 |
1.5 论文研究框架 | 第16-18页 |
第2章 文献综述及理论基础 | 第18-28页 |
2.1 相关概念界定 | 第18-20页 |
2.1.1 电子学档 | 第18页 |
2.1.2 APP | 第18-19页 |
2.1.3 GPA | 第19-20页 |
2.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20-25页 |
2.2.1 综合素质评价的相关研究 | 第20-23页 |
2.2.2 电子学档的相关研究 | 第23-25页 |
2.3 理论基础 | 第25-28页 |
2.3.1 建构主义理论 | 第25页 |
2.3.2 多元智能理论 | 第25页 |
2.3.3 过程性评价与总结性评价 | 第25-26页 |
2.3.4 质性评价与量性评价 | 第26页 |
2.3.5 相对评价、绝对评价与个体内差异评价 | 第26-27页 |
2.3.6 表现性评价 | 第27-28页 |
第3章 小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现状调查与分析 | 第28-48页 |
3.1 实地访谈 | 第28-38页 |
3.1.1 对教师的访谈 | 第28-32页 |
3.1.2 对学生的访谈 | 第32-35页 |
3.1.3 对家长的访谈 | 第35-38页 |
3.2 问卷调查 | 第38-46页 |
3.2.1 研究对象与方法 | 第38页 |
3.2.2 问卷编制设计 | 第38页 |
3.2.3 研究结果与分析 | 第38-46页 |
3.3 优化方案 | 第46-48页 |
第4章 移动端小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支持系统模型的设计 | 第48-64页 |
4.1 系统的整体规划与内容分析 | 第48-56页 |
4.1.1 系统定位 | 第48页 |
4.1.2 用户权限 | 第48-50页 |
4.1.3 设计原则 | 第50-52页 |
4.1.4 系统架构与内容分析 | 第52-56页 |
4.2 系统功能模块设计 | 第56-64页 |
4.2.1 学校模块 | 第56-57页 |
4.2.2 教师模块 | 第57-59页 |
4.2.3 学生模块 | 第59-61页 |
4.2.4 家长模块 | 第61-64页 |
第5章 移动端小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支持系统的应用实现 | 第64-88页 |
5.1 数据库设计 | 第64-67页 |
5.2 用户选择和登陆 | 第67-69页 |
5.2.1 用户选择 | 第67-68页 |
5.2.2 用户注册和登陆 | 第68-69页 |
5.3 学校管理员用户 | 第69-73页 |
5.3.1 新建学校 | 第69-70页 |
5.3.2 学校系统主界面 | 第70-71页 |
5.3.3 创建与管理数据表 | 第71-73页 |
5.4 教师用户 | 第73-80页 |
5.4.1 创建与切换班级 | 第73-74页 |
5.4.2 教师系统主界面 | 第74-75页 |
5.4.3 班级动态交互功能 | 第75-76页 |
5.4.4 综合素质评价功能 | 第76-78页 |
5.4.5 查看学生档案功能 | 第78-80页 |
5.5 学生用户 | 第80-86页 |
5.5.1 加入班级 | 第80页 |
5.5.2 学生系统主界面 | 第80-81页 |
5.5.3 完善个人电子档案 | 第81-84页 |
5.5.4 查看系统生成报告 | 第84-86页 |
5.6 研究结果分析 | 第86-88页 |
5.6.1 系统满意度分析 | 第86-88页 |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 第88-90页 |
6.1 研究总结 | 第88-89页 |
6.2 反思与展望 | 第89-90页 |
参考文献 | 第90-91页 |
附录一:访谈提纲 | 第91-92页 |
附录二:基于教师视角的小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现状调查问卷 | 第92-97页 |
附录三:基于学生视角的小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现状调查问卷 | 第97-104页 |
附录四:基于家长视角的小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现状调查问卷 | 第104-110页 |
致谢 | 第110-11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