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天文学、地球科学论文--水文地质学与工程地质学论文--工程地质学论文--动力地质及工程地质作用论文

岷江上游叠溪古堰塞湖溃坝堆积体的沉积特征及溃决洪水反演

摘要第5-6页
Abstract第6-7页
第1章 绪论第10-23页
    1.1 选题背景和研究意义第10-11页
    1.2 研究现状第11-20页
        1.2.1 堰塞湖成因及分布研究现状第12-13页
        1.2.2 滑坡(崩塌)堰塞湖研究现状第13-15页
        1.2.3 古堰塞湖研究现状第15-16页
        1.2.4 古滑坡堰塞湖溃坝堆积体研究现状第16-18页
        1.2.5 堰塞湖溃决洪水水力学研究现状第18-19页
        1.2.6 岷江上游叠溪古堰塞湖研究现状第19-20页
    1.3 研究内容和研究思路第20-23页
        1.3.1 研究内容第20-21页
        1.3.2 研究思路及技术路线第21-23页
第2章 岷江上游区域地质背景第23-33页
    2.1 地理位置第23页
    2.2 地形地貌第23-24页
    2.3 区域地质构造第24-26页
    2.4 区域地壳稳定性第26-27页
    2.5 地层岩性第27-31页
    2.6 气象、水文第31-33页
第3章 叠溪古堰塞湖溃坝堆积体的发现及其分布特征第33-47页
    3.1 古滑坡坝体的特证第33-36页
    3.2 古滑坡坝体上游湖相沉积物的特证第36-38页
    3.3 古滑坡坝体下游溃坝堆积体的特证第38-41页
    3.4 溃坝堆积体的沉积相特征第41-47页
        3.4.1 巨砾层相(Bcm)第42-43页
        3.4.2 砾石层和砂层相(Gm、Gfm、GRm、Sh、St/Sp)第43-45页
        3.4.3 沉积相解释第45-47页
第4章 叠溪古堰塞湖溃坝堆积体的粒度特征第47-66页
    4.1 粒度样品采集与测量、分析方法第47-56页
        4.1.1 样品采集第47页
        4.1.2 粒级划分第47-48页
        4.1.3 粒度分析方法第48-56页
    4.2 溃坝堆积体的粒度组成及粒度分布特征第56-60页
        4.2.1 溃坝堆积体的粒度组成第56-57页
        4.2.2 溃坝堆积体的粒度分布特征第57-60页
    4.3 粒度参数与粒度特征第60-64页
        4.3.1 平均粒径(M_z)第61页
        4.3.2 分选系数(S_d)第61-62页
        4.3.3 偏度(S_k)第62页
        4.3.4 峰态(K_u)第62-63页
        4.3.5 两种不同方法的比较分析第63-64页
    4.4 溃坝堆积体的分维特征第64-66页
第5章 叠溪古堰塞湖溃决洪水洪峰流量的估算第66-76页
    5.1 水流能量法计算过程第66-70页
        5.1.1 计算古洪水的平均流速第67-69页
        5.1.2 计算古洪水的深度第69页
        5.1.3 计算古洪水的洪峰流量第69-70页
    5.2 叠溪古堰塞湖溃决洪峰流量的估算第70-74页
    5.3 分析讨论第74-76页
第6章 叠溪古堰塞湖的成因及溃决事件发生的年代第76-78页
    6.1 叠溪古滑坡堰塞湖的成因第76-77页
    6.2 叠溪古滑坡堰塞湖溃决事件发生的年代第77-78页
第7章 结论与展望第78-81页
    7.1 结论第78-79页
    7.2 展望第79-81页
致谢第81-82页
参考文献第82-96页
附录第96-97页

论文共97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面向进化多目标优化的进化操作与算法的研究
下一篇:基于词嵌入模型的社会媒体话题识别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