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1 绪论 | 第9-22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9-10页 |
1.1.1 喀斯特地区高度生态敏感与城市快速发展的矛盾 | 第9-10页 |
1.1.2 喀斯特地区城市生态环境问题的严峻性与制约性 | 第10页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10-12页 |
1.2.1 研究目的 | 第10-11页 |
1.2.2 研究意义 | 第11-12页 |
1.3 相关概念界定与研究对象 | 第12-14页 |
1.3.1 相关概念界定 | 第12-13页 |
1.3.2 研究对象 | 第13-14页 |
1.4 研究方法与数据处理 | 第14-20页 |
1.4.1 研究方法 | 第14-15页 |
1.4.2 遥感数据的来源与处理 | 第15-20页 |
1.5 研究内容与框架 | 第20-22页 |
1.5.1 研究内容 | 第20-21页 |
1.5.2 研究框架 | 第21-22页 |
2 相关理论与国内外研究综述 | 第22-33页 |
2.1 景观生态学的相关内容 | 第22-27页 |
2.2 景观格局研究进展 | 第27-33页 |
2.2.1 国外景观格局研究进展 | 第27-30页 |
2.2.2 国内景观格局研究进展 | 第30-33页 |
3 安顺生态景观要素类型及演变分析 | 第33-47页 |
3.1 研究区域概况 | 第33-35页 |
3.1.1 地形地貌概况 | 第33-34页 |
3.1.2 人口经济社会概况 | 第34-35页 |
3.2 安顺生态景观要素类型划分 | 第35-37页 |
3.2.1 划分的依据和原则 | 第35-36页 |
3.2.2 景观要素分类体系 | 第36-37页 |
3.3 安顺生态景观要素演变分析 | 第37-45页 |
3.3.1 景观要素结构演变分析 | 第40-44页 |
3.3.2 景观要素相互转移分析 | 第44-45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45-47页 |
4 安顺生态景观格局时空演变分析 | 第47-65页 |
4.1 景观格局指数选择 | 第47-50页 |
4.1.1 景观类型水平指数 | 第47-49页 |
4.1.2 景观总体水平指数 | 第49-50页 |
4.2 景观类型水平指数演变分析 | 第50-60页 |
4.2.1 石漠化景观分析 | 第50-52页 |
4.2.2 林地景观分析 | 第52-54页 |
4.2.3 农田景观分析 | 第54-56页 |
4.2.4 草地景观分析 | 第56-57页 |
4.2.5 水域景观分析 | 第57-58页 |
4.2.6 城乡建设用地景观分析 | 第58-60页 |
4.3 景观总体水平指数演变分析 | 第60-63页 |
4.3.1 景观多样性动态演变 | 第60-61页 |
4.3.2 景观蔓延度动态演变 | 第61-62页 |
4.3.3 景观凝聚度动态演变 | 第62-63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63-65页 |
5 安顺生态景观格局中的石漠化特征及成因机制分析 | 第65-79页 |
5.1 安顺石漠化景观强度分级体系 | 第65-66页 |
5.1.1 安顺石漠化景观分级依据 | 第65-66页 |
5.1.2 安顺石漠化景观强度分级标准 | 第66页 |
5.2 安顺石漠化景观演变及分布特征 | 第66-73页 |
5.2.1 石漠化景观演变分析 | 第66-68页 |
5.2.2 石漠化景观现状分布特征 | 第68-73页 |
5.3 安顺石漠化景观成因机制研究 | 第73-78页 |
5.3.1 石漠化与地质生态环境背景图谱分析 | 第74-75页 |
5.3.2 石漠化与社会经济驱动图谱分析 | 第75-77页 |
5.3.3 石漠化过程的具体人类活动分析 | 第77-78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78-79页 |
6 安顺生态景观格局优化策略 | 第79-97页 |
6.1 安顺生态景观功能区划分 | 第79-83页 |
6.1.1 生态景观功能区划分原则 | 第79-80页 |
6.1.2 生态景观功能区划分 | 第80-82页 |
6.1.3 生态景观功能区发展策略 | 第82-83页 |
6.2 安顺生态景观功能网络优化 | 第83-86页 |
6.2.1 生态廊道的控制 | 第83-84页 |
6.2.2 流域廊道的保护 | 第84-85页 |
6.2.3 交通廊道的绿化 | 第85-86页 |
6.3 安顺生态景观功能节点控制 | 第86-89页 |
6.3.1 生态源地保护 | 第86-87页 |
6.3.2 生态敏感地修复 | 第87-88页 |
6.3.3 生态薄弱地控制 | 第88-89页 |
6.4 安顺石漠化景观问题策略 | 第89-97页 |
6.4.1 全方位的防治对策 | 第89-90页 |
6.4.2 多样化的防治模式 | 第90-94页 |
6.4.3 不同强度石漠化的防治优化 | 第94-97页 |
7 结语 | 第97-100页 |
7.1 研究成果总结 | 第97-98页 |
7.2 研究的创新之处 | 第98-99页 |
7.3 研究不足与展望 | 第99-100页 |
7.3.1 研究不足 | 第99页 |
7.3.2 后续研究展望 | 第99-100页 |
致谢 | 第100-101页 |
参考文献 | 第101-10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