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表皮的积极消隐--基于场所理论的设计策略研究
中文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8-18页 |
1.1 研究的缘起 | 第8-9页 |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 | 第9-14页 |
1.2.1 建筑表皮研究现状 | 第9-11页 |
1.2.2 建筑消隐研究现状 | 第11-13页 |
1.2.3 场所理论研究现状 | 第13-14页 |
1.3 研究内容 | 第14-15页 |
1.4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15-16页 |
1.5 研究方法 | 第16-17页 |
1.6 研究框架 | 第17-18页 |
第二章 建筑表皮的积极消隐与场所的相关理论及关联 | 第18-23页 |
2.1 建筑表皮消隐的相关理论 | 第18-19页 |
2.1.1 表皮的概念 | 第18页 |
2.1.2 建筑消隐概念 | 第18-19页 |
2.1.3 建筑表皮消隐的目的 | 第19页 |
2.2 场所的相关理论 | 第19-21页 |
2.2.1 场所 | 第19-20页 |
2.2.2 场所形成的条件 | 第20页 |
2.2.3 场所精神 | 第20-21页 |
2.3 建筑表皮的积极消隐与场所的关联 | 第21-23页 |
第三章 建筑表皮积极消隐的趋向 | 第23-28页 |
3.1 建筑表皮积极消隐的发展 | 第23-24页 |
3.2 建筑表皮积极消隐的动因分析 | 第24-26页 |
3.2.1 视觉中心论的批判 | 第24页 |
3.2.2 建筑地域性的倾向 | 第24-25页 |
3.2.3 生态环境的诉求 | 第25页 |
3.2.4 表皮的解放 | 第25页 |
3.2.5 新材料的涌现 | 第25-26页 |
3.3 建筑表皮积极消隐的内容 | 第26-28页 |
3.3.1 墙体的消隐 | 第26页 |
3.3.2 顶部的消隐 | 第26-27页 |
3.3.3 隔板的消隐(底部架空) | 第27-28页 |
第四章 建筑表皮积极消隐的整体性策略 | 第28-41页 |
4.1 自身的空间释放 | 第28-32页 |
4.1.1 视觉空间的延伸 | 第28-30页 |
4.1.2 空间体验感的连续性 | 第30-32页 |
4.2 与场所的关联 | 第32-38页 |
4.2.1 环境的反射 | 第32-34页 |
4.2.2 朦胧的魅力 | 第34-35页 |
4.2.3 同质化的表达 | 第35-36页 |
4.2.4 数字技术的运用 | 第36-38页 |
4.3 拼贴城市肌理 | 第38-41页 |
4.3.1 建筑表皮延续城市肌理 | 第38-39页 |
4.3.2 建筑表皮与周围环境的图底关系 | 第39-41页 |
第五章 建筑表皮积极消隐的具体操作方法 | 第41-52页 |
5.1 表皮肌理的重塑 | 第41-45页 |
5.1.1 表皮的格栅形式 | 第41-43页 |
5.1.2 表皮的编织处理 | 第43-44页 |
5.1.3 表皮的孔状渗透 | 第44-45页 |
5.2 表皮的层叠 | 第45-49页 |
5.2.1 深度的层叠 | 第46-48页 |
5.2.2 向心性层叠 | 第48-49页 |
5.3 新材料的消隐化拓展 | 第49-52页 |
5.3.1 透明混凝土 | 第49-50页 |
5.3.2 玻璃种类的增加 | 第50-51页 |
5.3.3 膜材的应用 | 第51-52页 |
第六章 结论与发展趋势展望 | 第52-54页 |
6.1 结论 | 第52-53页 |
6.2 发展趋势与展望 | 第53-54页 |
参考文献 | 第54-56页 |
致谢 | 第56-5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