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环境科学、安全科学论文--环境污染及其防治论文--大气污染及其防治论文--粒状污染物论文

室内空气可吸入颗粒物的检测与控制研究

摘要第6-7页
Abstract第7-8页
第一章 绪论第11-15页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第11-12页
    1.2 室内可吸入颗粒物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2-13页
        1.2.1 国外研究现状第12-13页
        1.2.2 国内研究现状第13页
    1.3 论文的主要内容与章节安排第13-15页
第二章 系统总体结构及设计方案选择第15-29页
    2.1 系统设计要求及总体结构第15-16页
    2.2 基于光散射的颗粒物传感器原理第16-20页
        2.2.1 光散射概述第16-17页
        2.2.2 MIE散射理论第17-19页
        2.2.3 光散射传感器的工作原理第19-20页
    2.3 多点监测及数据融合评价第20-26页
        2.3.1 多点监测技术第20-21页
        2.3.2 数据融合评价第21-22页
        2.3.3 归一化加权平均算法第22-23页
        2.3.4 模糊神经网络算法第23-26页
    2.4 ZigBee无线通信技术第26-28页
        2.4.1 ZigBee简介第26-27页
        2.4.2 ZigBee的网络拓扑结构第27页
        2.4.3 ZigBee网络分层第27-28页
    2.5 本章小结第28-29页
第三章 室内空气可吸入颗粒物监测控制系统硬件设计第29-38页
    3.1 室内监测点的选取第29-30页
    3.2 数据采集节点硬件电路设计第30-35页
        3.2.1 CC2530简介及外围电路设计第31-32页
        3.2.2 可吸入颗粒物检测模块设计第32-34页
        3.2.3 温湿度检测模块设计第34页
        3.2.4 射频天线单元设计第34-35页
    3.3 控制中心节点硬件电路设计第35-37页
        3.3.1 GSM接口电路设计第36页
        3.3.2 电源管理模块设计第36-37页
    3.4 本章小结第37-38页
第四章 室内空气可吸入颗粒物监测控制系统软件设计第38-51页
    4.1 软件整体设计第38-39页
    4.2 ZigBee无线网络软件设计第39-41页
        4.2.1 ZigBee协议栈第39-40页
        4.2.2 ZigBee协调器节点工作流程第40-41页
        4.2.3 ZigBee终端节点工作流程第41页
    4.3 数据采集模块软件设计第41-43页
        4.3.1 可吸入颗粒物数据采集程序第42页
        4.3.2 温湿度数据采集程序第42-43页
    4.4 控制中心软件设计第43-46页
        4.4.1 系统通信模块第44-45页
        4.4.2 GSM模块软件设计第45-46页
    4.5 上位机软件设计第46-50页
        4.5.1 上位机界面显示设计第46-48页
        4.5.2 数据融合软件设计第48-50页
    4.6 本章小结第50-51页
第五章 系统测试结果及融合评价第51-59页
    5.1 系统测试结果第51-53页
    5.2 多点数据的归一化加权平均第53-54页
    5.3 可吸入颗粒物的融合评价第54-58页
        5.3.1 室内可吸入颗粒物评价模型的建立第54-55页
        5.3.2 训练过程第55-57页
        5.3.3 室内可吸入颗粒物质量的融合评价分析第57-58页
    5.4 本章小结第58-59页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第59-61页
参考文献第61-64页
图表目录第64-67页
致谢第67-68页
附录第68-69页
作者简历第69页

论文共69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miR-26a作为胃癌预后生物标志物初探
下一篇:垂直螺旋输送的EDEM仿真与实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