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农业科学论文--植物保护论文--病虫害及其防治论文--农作物病虫害及其防治论文--禾谷类作物病虫害论文--玉米病虫害论文--玉米病害论文--侵(传)染性病害论文

玉米自交系齐319抗灰斑病主效位点qGLS1.02的精细定位

摘要第10-11页
Abstract第11页
1 前言第12-28页
    1.1 玉米灰斑病研究进展第12-17页
        1.1.1 玉米灰斑病的危害第12页
        1.1.2 玉米灰斑病病原第12-15页
        1.1.3 玉米灰斑病抗源鉴定第15页
        1.1.4 玉米灰斑病抗性遗传研究进展第15-16页
        1.1.5 玉米抗灰斑病QTL定位研究进展第16-17页
    1.2 作物功能基因精细定位策略第17-19页
        1.2.1 精细定位的关键因素第17-18页
        1.2.2 当前常用的精细定位群体及原理第18页
        1.2.3 基于重组体衍生群体的连续精细定位方法第18-19页
        1.2.4 精细定位策略的实施步骤第19页
    1.3 染色体片段置换系的应用第19-24页
        1.3.1 染色体片段置换系的定义及特点第19-20页
        1.3.2 染色体片段置换系构建的遗传机制第20页
        1.3.3 染色体片段置换系的类型第20-22页
        1.3.4 染色体片段置换系在作物中的应用第22-24页
    1.4 关联分析的应用第24-27页
        1.4.1 关联分析的定义第24页
        1.4.2 关联分析的理论基础及特点第24-25页
        1.4.3 关联分析的分类第25-26页
        1.4.4 关联分析的应用第26-27页
    1.5 本试验的目的及意义第27-28页
2 材料与方法第28-35页
    2.1 qGLS1.02初定位区间抗病性验证第28-32页
        2.1.1 试验材料及种植方法第28页
        2.1.2 田间接种鉴定第28-29页
        2.1.3 叶片取样及DNA提取第29-30页
        2.1.4 PCR体系配制及反应程序第30页
        2.1.5 电泳检测第30页
        2.1.6 试验中药品配制第30-31页
        2.1.7 SSR标记引物序列的获取及开发第31页
        2.1.8 试验所用标记信息第31-32页
        2.1.9 数据分析第32页
    2.2 qGLS1.02精细定位第32-33页
        2.2.1 试验材料及种植方法第32页
        2.2.2 田间接种鉴定第32页
        2.2.3 叶片取样及DNA提取第32页
        2.2.4 PCR体系配制及反应程序第32-33页
        2.2.5 电泳检测第33页
        2.2.6 Indel标记开发第33页
        2.2.7 数据分析第33页
    2.3 利用生物信息学预测定位区间内抗灰斑病候选基因第33-34页
    2.4 标记SYLY_80在自交系中的有效性验证第34-35页
        2.4.1 试验材料及种植方法第34页
        2.4.2 田间接种鉴定第34页
        2.4.3 叶片取样及DNA提取第34页
        2.4.4 PCR体系配制及反应程序第34页
        2.4.5 电泳检测第34页
        2.4.6 数据分析第34-35页
3 结果与分析第35-46页
    3.1 qGLS1.02初定位区间抗病性验证第35-37页
        3.1.1 BC_5F_3世代基因型及其衍生群体的抗病表型分析第35-36页
        3.1.2 qGLS1.02初定位区间抗病性验证第36-37页
    3.2 qGLS1.02精细定位第37-40页
        3.2.1 精细定位群体表型分析第37-38页
        3.2.2 qGLS1.02精细定位第38-40页
    3.3 利用生物信息学预测定位区间内抗灰斑病候选基因第40-41页
        3.3.1 基因的同源比对及功能预测第40页
        3.3.2 基因编码蛋白的3D结构预测第40-41页
        3.3.3 基因在不同部位的表达量比较第41页
    3.4 标记SYLY_80在自交系中的有效性验证第41-46页
        3.4.1 自交系表型分析第41-44页
        3.4.2 标记SYLY_80在自交系中的有效性验证第44-46页
4 结论与讨论第46-51页
    4.1 结论第46-47页
        4.1.1 qGLS1.02初定位区间抗病性验证第46页
        4.1.2 qGLS1.02精细定位第46-47页
        4.1.3 利用生物信息学预测定位区间内抗灰斑病候选基因第47页
        4.1.4 标记SYLY_80在自交系中的有效性验证第47页
    4.2 讨论第47-51页
        4.2.1 玉米抗灰斑病主效QTL位点qGLS1.02的创新性第47-48页
        4.2.2 基于染色体片段置换系群体的精细定位策略的探讨第48-49页
        4.2.3 玉米灰斑病人工接种鉴定的可靠性第49页
        4.2.4 生产中针对不同病原小种应选择对应的抗源第49-50页
        4.2.5 利用自然群体对分子标记有效性的验证第50-51页
参考文献第51-55页
致谢第55-56页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文章第56-57页

论文共57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失眠伴惊悸不安患者相关因素、证型及心率变异性的相关研究
下一篇:人迎寸口脉法对针灸临床的指导作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