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6页 |
| ABSTRACT | 第6-10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27页 |
| ·前言 | 第10-11页 |
| ·影响并用胶性能的主要因素 | 第11-14页 |
| ·胶种的影响 | 第11页 |
| ·共混比的影响 | 第11-12页 |
| ·硫化体系的影响 | 第12页 |
| ·填充体系的影响 | 第12-13页 |
| ·相容剂的影响 | 第13页 |
| ·共混工艺的影响 | 第13-14页 |
| ·共硫化剂的种类 | 第14-15页 |
| ·硅烷偶联剂的种类 | 第15-16页 |
| ·乙烯类硅烷偶联剂 | 第15页 |
| ·氨基类硅烷偶联剂 | 第15-16页 |
| ·含硫硅烷偶联剂 | 第16页 |
| ·乙丙橡胶接枝改性技术 | 第16-19页 |
| ·溶液接枝法 | 第17页 |
| ·熔融接枝法 | 第17-18页 |
| ·辐射接枝法 | 第18页 |
| ·直接溶胀接枝法 | 第18页 |
| ·热炼接枝法 | 第18-19页 |
| ·硅橡胶并用胶的研究进展 | 第19-22页 |
| ·与EPDM 的并用 | 第19-20页 |
| ·与丙烯酸酯橡胶(ACM) 的并用 | 第20页 |
| ·与氟橡胶的并用 | 第20-21页 |
| ·与顺丁橡胶/乙丙橡胶的并用 | 第21页 |
| ·与超高相对分子质量聚乙烯的并用 | 第21页 |
| ·与聚氨酯(PU)的并用 | 第21-22页 |
| ·硅橡胶/三元乙丙橡胶并用的研究进展 | 第22-24页 |
| ·共硫化剂的作用机理 | 第24页 |
| ·本课题的研究意义、主要内容和创新之处 | 第24-27页 |
| ·本课题研究意义 | 第24-25页 |
| ·本课题主要研究内容 | 第25-26页 |
| ·本课题创新之处 | 第26-27页 |
| 第二章 MVQ、EPDM 及共混胶的硫化特性和力学性能的研究 | 第27-40页 |
| ·引言 | 第27页 |
| ·实验部分 | 第27-28页 |
| ·主要原料 | 第27页 |
| ·仪器及设备 | 第27-28页 |
| ·试样制备 | 第28页 |
| ·物理性能测试 | 第28页 |
| ·结果与讨论 | 第28-39页 |
| ·硫化剂双25 对MVQ 和EPDM 硫化特性和力学性能的影响 | 第28-32页 |
| ·硫化剂DCP 对MVQ 和EPDM 硫化特性和力学性能的的影响 | 第32-36页 |
| ·并用比对MVQ/EPDM 并用胶性能的影响 | 第36-39页 |
| ·本章小结 | 第39-40页 |
| 第三章 硅橡胶/三元乙丙橡胶共混体系共交联研究 | 第40-52页 |
| ·引言 | 第40页 |
| ·实验部分 | 第40-42页 |
| ·主要原料 | 第40-41页 |
| ·测试与表征 | 第41页 |
| ·仪器及设备 | 第41页 |
| ·试样制备 | 第41-42页 |
| ·结果与讨论 | 第42-51页 |
| ·助交联剂BMI 对MVQ 硫化特性和力学性能的影响 | 第42-45页 |
| ·助交联剂BMI 对EPDM 硫化特性和力学性能的影响 | 第45-47页 |
| ·助交联剂BMI 与橡胶反应的DSC 研究 | 第47-49页 |
| ·助交联剂BMI 对MVQ/EPDM 共混胶性能的影响 | 第49-51页 |
| ·本章小结 | 第51-52页 |
| 第四章 硅橡胶/三元乙丙橡胶共混胶配方优化设计 | 第52-66页 |
| ·引言 | 第52页 |
| ·实验部分 | 第52-54页 |
| ·主要原料 | 第52-53页 |
| ·仪器及设备 | 第53页 |
| ·试样制备 | 第53页 |
| ·测试与表征 | 第53-54页 |
| ·结果与讨论 | 第54-65页 |
| ·正交实验法考察DCP、BMI、KH570 用量及相互作用 | 第54-59页 |
| ·二次正交实验法优化配方设计 | 第59-64页 |
| ·优化配方性能对比 | 第64-65页 |
| ·本章小结 | 第65-66页 |
| 结论 | 第66-67页 |
| 参考文献 | 第67-72页 |
| 致谢 | 第72-73页 |
| 附件 | 第7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