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引言 | 第10-12页 |
1 文献综述 | 第12-28页 |
1.1 自我怜悯概述 | 第12-16页 |
1.1.1 自我怜悯的概念 | 第12页 |
1.1.2 自我怜悯的相关研究 | 第12-16页 |
1.2 焦虑概述 | 第16-20页 |
1.2.1 焦虑的概念 | 第16-17页 |
1.2.2 焦虑的相关研究 | 第17-20页 |
1.3 自我怜悯与焦虑的相关研究 | 第20页 |
1.4 发展性团体心理辅导的概述 | 第20-23页 |
1.4.1 发展性团体心理辅导的概念 | 第20-21页 |
1.4.2 发展性团体心理辅导的作用 | 第21页 |
1.4.3 和自我怜悯有关的团体训练实证研究 | 第21-23页 |
1.5 问题提出 | 第23-24页 |
1.6 研究意义 | 第24-26页 |
1.6.1 理论意义 | 第24-25页 |
1.6.2 现实意义 | 第25-26页 |
1.7 研究假设 | 第26页 |
1.8 研究的创新点 | 第26-28页 |
2 研究一大学新生自我怜悯与焦虑的一般状况研究 | 第28-40页 |
2.1 研究目的 | 第28页 |
2.2 研究内容 | 第28页 |
2.3 研究方法 | 第28-30页 |
2.3.1 研究对象 | 第28-29页 |
2.3.2 研究过程 | 第29页 |
2.3.3 数据统计分析 | 第29-30页 |
2.4 研究结果与分析 | 第30-37页 |
2.4.1 大学新生自我怜悯的人口学特征 | 第30-34页 |
2.4.2 大学新生焦虑状况的人口学特征 | 第34-37页 |
2.5 讨论与结果分析 | 第37-40页 |
2.5.1 大学新生自我怜悯的结果分析 | 第37-38页 |
2.5.2 大学新生焦虑的结果分析 | 第38-40页 |
3 研究二大学新生自我怜悯与焦虑的关系研究 | 第40-44页 |
3.1 研究目的 | 第40页 |
3.2 研究内容 | 第40页 |
3.3 研究方法 | 第40页 |
3.3.1 研究对象 | 第40页 |
3.3.2 研究工具 | 第40页 |
3.3.3 研究过程 | 第40页 |
3.3.4 数据统计分析 | 第40页 |
3.4 研究结果与分析 | 第40-42页 |
3.4.1 自我怜悯与焦虑的相关分析 | 第40-41页 |
3.4.2 大学新生焦虑对自我怜悯的回归分析 | 第41-42页 |
3.5 讨论 | 第42-43页 |
3.6 研究结论 | 第43-44页 |
4 研究三大学新生自我怜悯的干预研究 | 第44-56页 |
4.1 研究目的 | 第44页 |
4.2 研究的理论依据 | 第44-46页 |
4.3 研究方法 | 第46-49页 |
4.3.1 研究方案 | 第46-47页 |
4.3.2 研究对象 | 第47页 |
4.3.3 研究工具 | 第47-49页 |
4.4 研究过程 | 第49页 |
4.4.1 研究流程 | 第49页 |
4.4.2 统计方法 | 第49页 |
4.5 研究结果 | 第49-52页 |
4.5.1 实验组和对照组前测自我怜悯和焦虑比较 | 第49-50页 |
4.5.2 实验组和对照组后测自我怜悯和焦虑比较 | 第50页 |
4.5.3 实验组在干预前和干预后的自我怜悯和焦虑比较 | 第50-51页 |
4.5.4 对照组自我怜悯和焦虑在干预前和干预后的比较 | 第51-52页 |
4.6 讨论 | 第52-54页 |
4.7 研究结论 | 第54-56页 |
5 结论 | 第56-58页 |
5.1 研究结论 | 第56页 |
5.1.1 大学新生自我怜悯的调查研究结果 | 第56页 |
5.1.2 大学新生焦虑水平的调查研究结果 | 第56页 |
5.1.3 大学新生自悯与焦虑的关系研究 | 第56页 |
5.1.4 发展性团体心理辅导干预结果 | 第56页 |
5.2 研究的创新点与不足 | 第56-58页 |
5.2.1 研究的创新点 | 第56-57页 |
5.2.2 研究的不足 | 第57-58页 |
参考文献 | 第58-62页 |
附录 | 第62-66页 |
攻读硕士期间论文发表情况 | 第6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