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建筑科学论文--建筑基础科学论文--电子计算机在建筑中的应用论文

结合BIM的全生命周期环境影响评价与决策分析研究

摘要第4-5页
ABSTRACT第5页
第一章 绪论第8-18页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第8-9页
        1.1.1 研究背景第8页
        1.1.2 研究意义与目标第8-9页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第9-14页
        1.2.1 全生命周期环境影响评价研究第9-13页
        1.2.2 结合信息技术的LCA评价方法第13-14页
    1.3 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第14-16页
        1.3.1 研究内容第14-15页
        1.3.2 技术路线第15-16页
    1.4 研究难点与研究价值第16-17页
        1.4.1 研究难点第16页
        1.4.2 研究价值第16-17页
    1.5 本章小结第17-18页
第二章 BIM技术与全生命周期评价理论第18-32页
    2.1 环境影响评价中的BIM应用第18-23页
        2.1.1 BIM技术特点与应用第18-20页
        2.1.2 BIM技术在环评中的适用性第20-21页
        2.1.3 结合BIM的环评工具第21-23页
    2.2 全生命周期评估与决策分析方法第23-27页
        2.2.1 全生命周期评估定义第23-24页
        2.2.2 全生命周期评估框架第24-26页
        2.2.3 建设项目LCA决策分析方法第26-27页
    2.3 BIM与LCA分析方法的结合第27-30页
        2.3.1 BIM与LCA结合的优势及应用第27-28页
        2.3.2 BIM-LCA功能分析模块第28-29页
        2.3.3 BIM-LCA环境影响评价分析的意义第29-30页
    2.4 本章小结第30-32页
第三章 BIM-LCA环境影响评价分析第32-48页
    3.1 分析框架与步骤第32-33页
        3.1.1 确定研究目的第32页
        3.1.2 确定研究范围第32-33页
    3.2 模型构建与计算第33-44页
        3.2.1 BIM模型构建第34-39页
        3.2.2 属性信息关联与数据库的构建—清单分析第39-44页
    3.3 模拟结果分析第44-46页
        3.3.1 数据分类第44-45页
        3.3.2 指标表征第45页
        3.3.3 结果量化第45-46页
    3.4 本章小结第46-48页
第四章 BIM-LCA的环境影响决策方法—AHP层次分析法第48-54页
    4.1 BIM-LCA的环境影响决策目标第48页
    4.2 BIM-LCA的环境影响决策对象第48页
        4.2.1 设计方案的选择第48页
        4.2.2 建设项目子系统环境影响分析决策第48页
    4.3 决策方法---AHP层次分析法第48-53页
        4.3.1 AHP层次分析法理念第49页
        4.3.2 构建层次分析模型第49-51页
        4.3.3 建立判断矩阵第51页
        4.3.4 计算相对权重及最大特征根第51-52页
        4.3.5 判断矩阵一致性检验第52-53页
    4.4 BIM-LCA的环境影响决策结论第53页
    4.5 本章小结第53-54页
第五章 案例分析第54-74页
    5.1 土木交通教学科研楼概况第54-55页
    5.2 建筑物全生命周期环境影响评价体系的应用第55-66页
        5.2.1 研究目的第55-56页
        5.2.2 研究范围第56-59页
        5.2.3 清单分析第59-66页
    5.3 环境影响因素决策分析模型第66-72页
        5.3.1 建立层次结构评价框架第66-67页
        5.3.2 建立判断比较矩阵R第67-68页
        5.3.3 相对权重计算第68-70页
        5.3.4 矩阵相对权重及一致性检验第70页
        5.3.5 综合计算第70-72页
    5.4 减少建筑全生命周期各阶段环境影响的措施第72-73页
        5.4.1 建筑材料及构配件生产阶段第72页
        5.4.2 维护阶段第72页
        5.4.3 生命期末端第72-73页
    5.5 本章小结第73-74页
第六章 结论第74-76页
参考文献第76-82页
致谢第82-84页
作者简介第84-86页
问卷第86-87页

论文共87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基于冲击振动的位移柔度和应变柔度识别方法
下一篇:人力资本与长江经济带城市竞争力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