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4-25页 |
1.1 课题研究背景 | 第14-16页 |
1.1.1 新能源与分布式发电 | 第14-15页 |
1.1.2 微电网概念和特点 | 第15-16页 |
1.2 国内外微电网研究现状 | 第16-20页 |
1.2.1 美国微电网研究现状 | 第17页 |
1.2.2 欧洲微电网研究现状 | 第17-18页 |
1.2.3 日本微电网研究现状 | 第18-19页 |
1.2.4 国内微电网研究现状 | 第19-20页 |
1.3 微电网监控技术研究现状 | 第20-22页 |
1.3.1 微电网通信架构研究 | 第20-21页 |
1.3.2 微电网控制技术研究 | 第21-22页 |
1.3.3 微电网建模与仿真技术研究 | 第22页 |
1.4 研究意义和主要研究内容 | 第22-25页 |
1.4.1 研究意义 | 第22-23页 |
1.4.2 主要研究内容 | 第23-25页 |
第2章 基于DPWS微电网网架结构研究 | 第25-46页 |
2.1 引言 | 第25页 |
2.2 面向服务架构与DPWS概述 | 第25-30页 |
2.2.1 面向服务架构概念和特点 | 第25-26页 |
2.2.2 设备网络服务框架概述 | 第26-27页 |
2.2.3 设备网络服务框架协议栈 | 第27-29页 |
2.2.4 网络中间件 | 第29-30页 |
2.3 基于DPWS智能微电网研究 | 第30-33页 |
2.3.1 基于DPWS微电网系统物理模型 | 第30-31页 |
2.3.2 基于DPWS微电网系统网络服务 | 第31-32页 |
2.3.3 基于DPWS微电网系统监控网络构架层次设计 | 第32-33页 |
2.4 智能微电网自适应服务 | 第33-37页 |
2.4.1 即插即用 | 第33-36页 |
2.4.2 数据实时传输 | 第36页 |
2.4.3 通信安全 | 第36-37页 |
2.5 基于DPWS网络中间件技术的微电网设备模型 | 第37-45页 |
2.5.1 DMGDM模型 | 第37-39页 |
2.5.2 服务管理模块 | 第39-41页 |
2.5.3 服务发现模块 | 第41-43页 |
2.5.4 事件处理机制 | 第43-45页 |
2.6 本章小结 | 第45-46页 |
第3章 微电网系统与Petri网 | 第46-61页 |
3.1 引言 | 第46页 |
3.2 混杂系统概述 | 第46-50页 |
3.2.1 混杂系统的定义 | 第46-47页 |
3.2.2 混杂系统的特点 | 第47页 |
3.2.3 混杂系统的分类 | 第47-48页 |
3.2.4 混杂系统的建模方法 | 第48-49页 |
3.2.5 混杂系统Petri网模型研究 | 第49-50页 |
3.3 Petri网与解释Petri网概述 | 第50-56页 |
3.3.1 基本Petri网和网系统 | 第50-51页 |
3.3.2 Petri网的性质 | 第51-53页 |
3.3.3 Petri网的分析方法 | 第53-55页 |
3.3.4 Petri网扩展 | 第55页 |
3.3.5 解释Petri网定义 | 第55页 |
3.3.6 解释Petri网的可观测性 | 第55-56页 |
3.4 微电网系统的混杂系统建模 | 第56-60页 |
3.4.1 微电网系统的特点 | 第56-59页 |
3.4.2 Petri网在微电网系统中的应用概况 | 第59-60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60-61页 |
第4章 微电网监控系统Petri网模型 | 第61-88页 |
4.1 引言 | 第61页 |
4.2 基于对等网DPWS网络通信系统 | 第61-67页 |
4.2.1 对等网网络概述 | 第62-63页 |
4.2.2 对等网特点及结构 | 第63-66页 |
4.2.3 智能微电网系统的通信技术 | 第66-67页 |
4.3 微电网系统组成 | 第67-77页 |
4.3.1 分布式发电系统 | 第68-72页 |
4.3.2 混合式储能系统 | 第72-74页 |
4.3.3 负荷系统 | 第74页 |
4.3.4 燃料电池发电系统 | 第74-76页 |
4.3.5 微电网监控系统 | 第76页 |
4.3.6 微电网通信系统 | 第76-77页 |
4.4 基于解释Petri网微电网监控系统模型 | 第77-87页 |
4.4.1 主电网Petri网模型 | 第79页 |
4.4.2 微源系统Petri网模型 | 第79-81页 |
4.4.3 储能系统Petri网模型 | 第81-84页 |
4.4.4 负荷系统Petri网模型 | 第84-86页 |
4.4.5 后备电源Petri网模型 | 第86-87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87-88页 |
第5章 微电网监控系统Petri网模型仿真 | 第88-106页 |
5.1 引言 | 第88页 |
5.2 微电网系统simulink建模 | 第88-95页 |
5.2.1 主电网模型 | 第88-89页 |
5.2.2 微源系统模型 | 第89-91页 |
5.2.3 储能系统模型 | 第91-92页 |
5.2.4 负荷系统模型 | 第92-93页 |
5.2.5 后备电源模型 | 第93-95页 |
5.2.6 监控中心模型 | 第95页 |
5.3 Petri网stateflow模型 | 第95-96页 |
5.3.1 Stateflow概述 | 第95-96页 |
5.3.2 Stateflow仿真研究 | 第96页 |
5.4 微电网监控系统解释Petri网模型stateflow仿真 | 第96-105页 |
5.4.1 Simulink与stateflow信息交互 | 第96-98页 |
5.4.2 微电网监控系统stateflow仿真模型 | 第98-101页 |
5.4.3 微电网监控系统模型验证实例 | 第101-105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105-106页 |
第6章 孤岛模式下微电网系统资源调度模型及死锁避免优化调度 | 第106-123页 |
6.1 引言 | 第106-107页 |
6.2 死锁产生的原因及避免死锁策略 | 第107-109页 |
6.2.1 死锁产生的原因 | 第107-108页 |
6.2.2 避免死锁策略 | 第108-109页 |
6.3 微电网资源系统 | 第109-111页 |
6.3.1 微电网资源系统的资源界定及特点 | 第109-110页 |
6.3.2 微电网系统的资源冲突 | 第110页 |
6.3.3 微电网系统的资源配置 | 第110-111页 |
6.4 微电网系统资源调度 | 第111-112页 |
6.4.1 微电网系统资源调度研究 | 第111-112页 |
6.4.2 微电网系统资源调度目标 | 第112页 |
6.5 微电网系统资源调度模型 | 第112-117页 |
6.5.1 优先关系约束 | 第112-113页 |
6.5.2 面向资源的有色Petri网 | 第113-114页 |
6.5.3 系统模型建立 | 第114-117页 |
6.6 多目标死锁避免蚁群调度算法 | 第117-122页 |
6.6.1 蚁群算法简介 | 第117页 |
6.6.2 多目标资源调度优化及死锁避免的蚁群算法 | 第117-118页 |
6.6.3 算法仿真与结果分析 | 第118-122页 |
6.7 本章小结 | 第122-123页 |
第7章 控制系统开发与实验验证 | 第123-133页 |
7.1 引言 | 第123页 |
7.2 软件系统结构模块划分与功能 | 第123-127页 |
7.2.1 按功能划分 | 第123-126页 |
7.2.2 按结构设备端口划分 | 第126-127页 |
7.3 微电网系统数学模型 | 第127-128页 |
7.4 微电网控制系统软件测试 | 第128-132页 |
7.4.1 人机交互界面 | 第128-130页 |
7.4.2 测试结果 | 第130-132页 |
7.5 本章小结 | 第132-133页 |
第8章 结论与展望 | 第133-135页 |
8.1 结论 | 第133-134页 |
8.2 展望 | 第134-135页 |
参考文献 | 第135-143页 |
致谢 | 第143-144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项目和成果 | 第14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