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6-8页 |
ABSTRACT | 第8-9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2-36页 |
1.1 传统脂质体表面功能化简介 | 第12-18页 |
1.1.1 多聚物的修饰 | 第12-16页 |
1.1.2 靶向分子的修饰 | 第16-18页 |
1.2 天然脂蛋白的结构及应用 | 第18-25页 |
1.2.1 低密度脂蛋白的结构和应用 | 第19-21页 |
1.2.2 高密度脂蛋白的结构及应用 | 第21-25页 |
1.3 载脂蛋白的结构及其模拟肽 | 第25-29页 |
1.3.1 Apo B-100的结构及其模拟肽 | 第25-27页 |
1.3.2 Apo A-I的结构及其模拟肽 | 第27-29页 |
1.4 多肽-脂质纳米粒子(PLNP)的构建及应用 | 第29-34页 |
1.4.1 LDL型多肽-脂质纳米粒子的构建及应用 | 第30页 |
1.4.2 HDL型多肽-脂质纳米粒子的构建及应用 | 第30-34页 |
1.5 课题研究的目的及研究内容 | 第34-36页 |
第二章 多功能多肽-脂质纳米粒子的组装及细胞靶向输送 | 第36-65页 |
2.1 前言 | 第36-38页 |
2.2 实验部分 | 第38-43页 |
2.2.1 实验试剂和药品 | 第38-39页 |
2.2.2 多肽-脂质纳米粒子的制备 | 第39页 |
2.2.3 快速蛋白液相色谱(FPLC)分析 | 第39页 |
2.2.4 TEM观察和DLS测量 | 第39页 |
2.2.5 圆二色谱实验 | 第39-40页 |
2.2.6 多肽和DMPC利用率的测量 | 第40页 |
2.2.7 Ir(ppy)_2-DIP包封效果的评价和包封率的计算 | 第40-41页 |
2.2.8 Ir(ppy)_2-DIP的体外释放 | 第41页 |
2.2.9 镍螯合亲和层析柱实验 | 第41页 |
2.2.10 溶血实验 | 第41页 |
2.2.11 细胞株和细胞培养 | 第41-42页 |
2.2.12 HLF细胞的转染 | 第42页 |
2.2.13 细胞毒性分析 | 第42页 |
2.2.14 入胞实验 | 第42-43页 |
2.3 实验结果和讨论 | 第43-64页 |
2.3.1 多肽的合成与表征 | 第43-52页 |
2.3.2 ALA-LNPs的制备和表征 | 第52-56页 |
2.3.3 Ir(ppy)_2-DIP在LNP中的包裹及稳定性的判定 | 第56-57页 |
2.3.4 ALA-LNPs环状结构暴露于脂质纳米颗粒表面的验证 | 第57-59页 |
2.3.5 A(RGD)A–LNP(Ir)的选择性细胞杀伤功能 | 第59-61页 |
2.3.6 A(RGD)A-LNP(Nile red)的选择性入胞 | 第61-62页 |
2.3.7 A(RGD)A–LNP(Ir)多肽环状结构的研究 | 第62-64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64-65页 |
第三章 阳离子双亲性多肽-脂质纳米粒子的构建及细胞毒性和体外稳定性的研究 | 第65-75页 |
3.1 引言 | 第65-66页 |
3.2 实验部分 | 第66-67页 |
3.2.1 实验材料 | 第66页 |
3.2.2 多肽定量 | 第66页 |
3.2.3 脂质纳米粒子的制备 | 第66页 |
3.2.4 脂质乳浊液清除实验 | 第66页 |
3.2.5 色氨酸荧光光谱蓝移实验 | 第66-67页 |
3.2.6 TEM检测 | 第67页 |
3.2.7 DLS和zeta电位的检测 | 第67页 |
3.2.8 细胞培养 | 第67页 |
3.2.9 细胞毒性检测 | 第67页 |
3.2.10 稳定性检测 | 第67页 |
3.3 实验结果与讨论 | 第67-74页 |
3.3.1 R多肽的合成和表征 | 第68-70页 |
3.3.2 R多肽与脂质相互作用分析 | 第70页 |
3.3.3 R-LNP的形貌和表面性质 | 第70-71页 |
3.3.4 R-LNP的细胞毒性检测 | 第71-72页 |
3.3.5 R-LNP稳定性检测 | 第72-74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74-75页 |
第四章 论文的主要结论及展望 | 第75-78页 |
4.1 论文主要结论 | 第75页 |
4.2 展望 | 第75-78页 |
参考文献 | 第78-91页 |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 | 第91-92页 |
致谢 | 第9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