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本论文专用术语的注释表 | 第14-1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6-22页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第16-17页 |
1.2 3D MU-MIMO技术 | 第17-19页 |
1.3 论文的内容安排 | 第19-20页 |
1.4 数学符号约定 | 第20-22页 |
第二章 3D MIMO技术基础 | 第22-36页 |
2.1 引言 | 第22页 |
2.2 MIMO系统模型 | 第22-24页 |
2.2.1 MIMO传输模型 | 第22-23页 |
2.2.2 ULA天线阵列 | 第23-24页 |
2.3 MIMO信道 | 第24-28页 |
2.3.1 MIMO信道建模 | 第24-26页 |
2.3.2 MIMO信道容量 | 第26-28页 |
2.4 3D MIMO系统 | 第28-32页 |
2.4.1 3D技术原理 | 第29-30页 |
2.4.2 天线阵列拓扑结构 | 第30-32页 |
2.5 3D波束成形 | 第32-35页 |
2.5.1 波束成形原理 | 第32-33页 |
2.5.2 2D波束成形技术 | 第33-34页 |
2.5.3 3D波束成形技术 | 第34-35页 |
2.6 本章小结 | 第35-36页 |
第三章 MU-MIMO传输技术 | 第36-46页 |
3.1 引言 | 第36页 |
3.2 MU-MIMO传输模型 | 第36-39页 |
3.2.1 SDMA | 第37-38页 |
3.2.2 接收信号模型 | 第38-39页 |
3.2.3 多用户干扰, | 第39页 |
3.3 MU-MIMO预编码技术 | 第39-43页 |
3.3.1 非线性预编码 | 第39-40页 |
3.3.2 线性预编码 | 第40-43页 |
3.4 多用户调度方法 | 第43-45页 |
3.4.1 最大和速率调度 | 第43-44页 |
3.4.2 轮询调度 | 第44-45页 |
3.4.3 比例公平调度 | 第45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45-46页 |
第四章 基于3D双极化信道的MU-MIMO双码本设计方案 | 第46-64页 |
4.1 引言 | 第46-47页 |
4.2 系统模型 | 第47-50页 |
4.2.1 天线阵列 | 第47-48页 |
4.2.2 下行链路传输模型 | 第48-50页 |
4.3 双码本设计方法 | 第50-53页 |
4.3.1 基本波束集合 | 第50-52页 |
4.3.2 预编码矩阵的设计 | 第52-53页 |
4.4 基于双码本的多用户传输方法 | 第53-59页 |
4.4.1 反馈量的计算 | 第54-56页 |
4.4.2 用户调度 | 第56页 |
4.4.3 快速波束匹配算法 | 第56-59页 |
4.5 仿真结果 | 第59-62页 |
4.6 本章小结 | 第62-64页 |
第五章 毫米波大规模MIMO系统中的多用户传输方案 | 第64-82页 |
5.1 引言 | 第64-65页 |
5.2 系统模型 | 第65-66页 |
5.2.1 下行链路传输模型 | 第65-66页 |
5.2.2 物理信道模型 | 第66页 |
5.3 波束域特性 | 第66-70页 |
5.3.1 波束域变换 | 第66-68页 |
5.3.2 信道稀疏性 | 第68页 |
5.3.3 相位特性 | 第68-70页 |
5.4 结合SDMA与ZF预编码的毫米波多用户传输方法 | 第70-76页 |
5.4.1 用户集合划分 | 第70-71页 |
5.4.2 SDMA方案 | 第71-73页 |
5.4.3 干扰抑制方案 | 第73-74页 |
5.4.4 传输过程 | 第74-75页 |
5.4.5 多径模型的扩展 | 第75-76页 |
5.5 仿真结果 | 第76-80页 |
5.6 本章小结 | 第80-82页 |
第六章 全文总结 | 第82-84页 |
参考文献 | 第84-90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第90-92页 |
致谢 | 第9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