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无线电电子学、电信技术论文--通信论文--数据通信论文--数据传输技术论文

基于3D信道的多用户MIMO传输技术研究

摘要第4-6页
Abstract第6-7页
本论文专用术语的注释表第14-16页
第一章 绪论第16-22页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第16-17页
    1.2 3D MU-MIMO技术第17-19页
    1.3 论文的内容安排第19-20页
    1.4 数学符号约定第20-22页
第二章 3D MIMO技术基础第22-36页
    2.1 引言第22页
    2.2 MIMO系统模型第22-24页
        2.2.1 MIMO传输模型第22-23页
        2.2.2 ULA天线阵列第23-24页
    2.3 MIMO信道第24-28页
        2.3.1 MIMO信道建模第24-26页
        2.3.2 MIMO信道容量第26-28页
    2.4 3D MIMO系统第28-32页
        2.4.1 3D技术原理第29-30页
        2.4.2 天线阵列拓扑结构第30-32页
    2.5 3D波束成形第32-35页
        2.5.1 波束成形原理第32-33页
        2.5.2 2D波束成形技术第33-34页
        2.5.3 3D波束成形技术第34-35页
    2.6 本章小结第35-36页
第三章 MU-MIMO传输技术第36-46页
    3.1 引言第36页
    3.2 MU-MIMO传输模型第36-39页
        3.2.1 SDMA第37-38页
        3.2.2 接收信号模型第38-39页
        3.2.3 多用户干扰,第39页
    3.3 MU-MIMO预编码技术第39-43页
        3.3.1 非线性预编码第39-40页
        3.3.2 线性预编码第40-43页
    3.4 多用户调度方法第43-45页
        3.4.1 最大和速率调度第43-44页
        3.4.2 轮询调度第44-45页
        3.4.3 比例公平调度第45页
    3.5 本章小结第45-46页
第四章 基于3D双极化信道的MU-MIMO双码本设计方案第46-64页
    4.1 引言第46-47页
    4.2 系统模型第47-50页
        4.2.1 天线阵列第47-48页
        4.2.2 下行链路传输模型第48-50页
    4.3 双码本设计方法第50-53页
        4.3.1 基本波束集合第50-52页
        4.3.2 预编码矩阵的设计第52-53页
    4.4 基于双码本的多用户传输方法第53-59页
        4.4.1 反馈量的计算第54-56页
        4.4.2 用户调度第56页
        4.4.3 快速波束匹配算法第56-59页
    4.5 仿真结果第59-62页
    4.6 本章小结第62-64页
第五章 毫米波大规模MIMO系统中的多用户传输方案第64-82页
    5.1 引言第64-65页
    5.2 系统模型第65-66页
        5.2.1 下行链路传输模型第65-66页
        5.2.2 物理信道模型第66页
    5.3 波束域特性第66-70页
        5.3.1 波束域变换第66-68页
        5.3.2 信道稀疏性第68页
        5.3.3 相位特性第68-70页
    5.4 结合SDMA与ZF预编码的毫米波多用户传输方法第70-76页
        5.4.1 用户集合划分第70-71页
        5.4.2 SDMA方案第71-73页
        5.4.3 干扰抑制方案第73-74页
        5.4.4 传输过程第74-75页
        5.4.5 多径模型的扩展第75-76页
    5.5 仿真结果第76-80页
    5.6 本章小结第80-82页
第六章 全文总结第82-84页
参考文献第84-90页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第90-92页
致谢第92页

论文共92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论海洋文化对海洋环境立法的影响--以加拿大国际海洋环境公约国内化为视角
下一篇:林业PPP项目物有所值验证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