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经济论文--农业经济论文--中国农业经济论文--地方农业经济论文

基于生态效率的洞庭湖区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模式研究

摘要第4-5页
ABSTRACT第5-6页
1 绪论第10-17页
    1.1 选题背景与意义第10-11页
        1.1.1 选题背景第10-11页
        1.1.2 选题意义第11页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第11-14页
        1.2.1 国外生态效率的研究第11-12页
        1.2.2 国内生态效率的研究第12页
        1.2.3 国外农业循环经济研究第12-13页
        1.2.4 国内农业循环经济研究第13-14页
    1.3 研究方法及研究技术第14页
        1.3.1 文献研究法第14页
        1.3.2 调查研究与实证分析法第14页
        1.3.3 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第14页
    1.4 本文创新点和不足第14-15页
        1.4.1 本文创新点第14-15页
        1.4.2 本文不足之处第15页
    1.5 研究的主要内容第15-17页
2 相关理论概述第17-21页
    2.1 生态效率理论第17页
    2.2 循环经济理论第17-18页
        2.2.1 循环经济的发展过程第17-18页
        2.2.2 循环经济的内容及原则第18页
    2.3 农业循环经济的理论概述第18-19页
        2.3.1 农业循环经济的内容第18-19页
        2.3.2 农业循环经济的理论基础第19页
    2.4 基于生态效率的循环经济发展理想度量第19-21页
3 洞庭湖区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的现状研究第21-28页
    3.1 洞庭湖区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的意义第21-23页
    3.2 洞庭湖区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的现状分析第23-28页
        3.2.1 洞庭湖区农业发展概况第23页
        3.2.2 洞庭湖区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的优势分析第23-25页
        3.2.3 洞庭湖区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的制约因素第25-28页
4 发达国家和地区的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借鉴第28-33页
    4.1 发达国家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模式的借鉴第28-30页
        4.1.1 美国免耕种模式第28-29页
        4.1.2 以色列节水灌溉模式第29-30页
    4.2 国内地区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模式的借鉴第30-33页
        4.2.1 鹤壁市复合型发展模式第30页
        4.2.2 甘肃省地域特色化发展模式第30-33页
5 基于生态效率的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模式构建第33-46页
    5.1 基于生态效率的农业循环经济度量模型第33-35页
    5.2 指标的选取与数据处理第35-37页
        5.2.1 指标选取第35-37页
        5.2.2 数据的相对化处理方法第37页
    5.3 结果与分析第37-42页
        5.3.1 洞庭湖区农业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变化趋势分析第37-38页
        5.3.2 洞庭湖区农业资源效率和环境效率变化情况分析第38-39页
        5.3.3 洞庭湖区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模式的变化轨迹分析第39-41页
        5.3.4 基于模型测算的结论第41-42页
    5.4 洞庭湖区基于生态效率的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模式构建第42-46页
        5.4.1 基于生态效率的产业链立体农业循环经济模式第42-43页
        5.4.2 基于生态效率的资源综合利用农业循环经济模式第43-44页
        5.4.3 基于生态效率的物质优化配置农业循环经济模式第44-46页
6 基于生态效率发展洞庭湖区农业循环经济的对策分析第46-53页
    6.1 完善农业循环经济体系,提升洞庭湖区农业的综合价值第46-48页
        6.1.1 树立基于生态效率的农业循环经济文化观念第46-47页
        6.1.2 建立基于生态效率的节约型农业示范体系第47-48页
    6.2 健立健全公共设施,为湖区农业循环经济提供硬件保障第48-50页
        6.2.1 强化洞庭湖区公共服务设施建设第48-49页
        6.2.2 健全农业循环经济风险保障体系第49-50页
    6.3 依托循环经济科学技术,推动农业循环经济模式顺利运行第50-53页
        6.3.1 有效推进农业产学研合作机制第50-51页
        6.3.2 积极构筑农业科技促进机制第51-53页
7 结论与展望第53-54页
    7.1 结论第53页
    7.2 展望第53-54页
参考文献第54-58页
致谢第58页

论文共58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聚醚类无磷共聚阻垢剂AA/APEY/AMPS的合成及其性能研究
下一篇:开放源码式知识溢出速度及其影响因素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