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22页 |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 第10-12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10-11页 |
1.1.2 研究目的 | 第11页 |
1.1.3 研究意义 | 第11-12页 |
1.2 理论基础 | 第12-17页 |
1.2.1 区域可持续发展理论 | 第12页 |
1.2.2 社会-生态系统适应性循环理论 | 第12-14页 |
1.2.3 农户可持续生计分析框架 | 第14页 |
1.2.4 适应性与适应能力分析框架 | 第14-17页 |
1.3 国内外研究综述 | 第17-20页 |
1.3.1 适应性研究内容 | 第17-18页 |
1.3.2 适应性研究方法 | 第18-19页 |
1.3.3 研究述评 | 第19-20页 |
1.4 研究内容与研究思路 | 第20-22页 |
1.4.1 研究内容 | 第20页 |
1.4.2 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 第20-21页 |
1.4.3 研究思路 | 第21-22页 |
第二章 研究区域与数据准备 | 第22-29页 |
2.1 研究区概况 | 第22-23页 |
2.1.1 研究区区位 | 第22页 |
2.1.2 自然条件概况 | 第22-23页 |
2.1.3 社会经济发展概况 | 第23页 |
2.2 数据来源 | 第23-25页 |
2.2.1 社会经济统计数据 | 第23页 |
2.2.2 农户问卷调查及访谈 | 第23-25页 |
2.3 研究方法 | 第25-29页 |
2.3.1 分析框架 | 第25页 |
2.3.2 极差标准化法 | 第25-26页 |
2.3.3 熵值法 | 第26页 |
2.3.4 综合指数法 | 第26-27页 |
2.3.5 灰色关联分析法 | 第27页 |
2.3.6 多元logistic回归模型 | 第27-29页 |
第三章 环境变化影响与适应措施 | 第29-34页 |
3.1 生态环境变化 | 第29-30页 |
3.2 环境变化的影响 | 第30-31页 |
3.3 社会-生态系统适应措施 | 第31-33页 |
3.3.1 生态适应措施 | 第31-32页 |
3.3.2 社会经济适应措施 | 第32-33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33-34页 |
第四章 乡镇尺度适应性分析 | 第34-45页 |
4.1 乡镇尺度适应措施分析 | 第34-38页 |
4.1.1 生态适应措施 | 第34-36页 |
4.1.2 社会经济适应措施 | 第36-38页 |
4.2 乡镇尺度适应能力评价 | 第38-42页 |
4.2.1 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 第38-40页 |
4.2.2 乡镇适应能力及三大维度空间分异 | 第40-42页 |
4.3 乡镇适应性差异影响因素 | 第42-44页 |
4.3.1 乡镇适应措施分化影响综合适应能力 | 第42页 |
4.3.2 水资源和退耕还林左右自然应对能力 | 第42-43页 |
4.3.3 科学技术是影响社会保障能力的外在条件 | 第43页 |
4.3.4 农产品经济效益是经济发展能力的决定因素 | 第43-44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44-45页 |
第五章 农户尺度适应性分析 | 第45-57页 |
5.1 农户尺度适应行为分析 | 第45-47页 |
5.1.1 农户适应行为选择 | 第45-46页 |
5.1.2 农户类型划分 | 第46-47页 |
5.2 农户尺度适应能力分析 | 第47-51页 |
5.2.1 农户适应能力指数 | 第47-50页 |
5.2.2 分类型农户适应能力差异分析 | 第50-51页 |
5.3 影响农户适应能力及适应行为选择因素分析 | 第51-56页 |
5.3.1 农户适应能力外部影响因素 | 第51-53页 |
5.3.2 农户适应行为内部影响因素 | 第53-56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56-57页 |
第六章 结论与对策 | 第57-62页 |
6.1 结论与启示 | 第57-59页 |
6.1.1 基本结论 | 第57-58页 |
6.1.2 启示 | 第58-59页 |
6.2 对策建议 | 第59-60页 |
6.3 研究创新点、不足与展望 | 第60-62页 |
参考文献 | 第62-69页 |
附录一: 民勤县社会-生态系统调查问卷 | 第69-73页 |
附录二: 访谈提纲 | 第73-74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 第74-75页 |
致谢 | 第7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