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页 |
1 引言 | 第8-10页 |
2 文献综述 | 第10-16页 |
2.1 选题背景 | 第10页 |
2.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10页 |
2.2.1 研究目的 | 第10页 |
2.2.2 研究意义 | 第10页 |
2.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0-15页 |
2.3.1 国外研究概况 | 第10-13页 |
2.3.2 国内研究概况 | 第13-15页 |
2.4 研究内容和方法 | 第15页 |
2.4.1 研究内容 | 第15页 |
2.4.2 研究方法 | 第15页 |
2.5 研究的难点、创新点与不足 | 第15-16页 |
2.5.1 研究的难点 | 第15页 |
2.5.2 研究的创新点 | 第15页 |
2.5.3 研究的不足 | 第15-16页 |
3 相关概念界定 | 第16-21页 |
3.1 何为道德观 | 第16页 |
3.2 中国传统道德观 | 第16-17页 |
3.3 社会主义道德观 | 第17-18页 |
3.4 大学生道德观 | 第18页 |
3.5 道德观对大学生成长成才的重要作用 | 第18-21页 |
3.5.1 导向作用 | 第19页 |
3.5.2 激励作用 | 第19页 |
3.5.3 调节凝聚作用 | 第19-20页 |
3.5.4 教育作用 | 第20页 |
3.5.5 认识作用 | 第20-21页 |
4 当代大学生道德观现状 | 第21-27页 |
4.1 较强的社会公德心 | 第21-22页 |
4.2 与他人诚信交往 | 第22页 |
4.3 上进心较强 | 第22-23页 |
4.4 知荣辱、明是非、辨美丑 | 第23-24页 |
4.5 热爱母校、热爱祖国、关心国家大事 | 第24-25页 |
4.6 较强的法律法规意识 | 第25-26页 |
4.7 某些问题依然存在 | 第26-27页 |
5 当代大学生道德观存在的问题分析 | 第27-35页 |
5.1 当代大学道德观存在的问题 | 第27-31页 |
5.1.1 道德认识和道德行为存在矛盾 | 第27页 |
5.1.2 道德评判标准多元化 | 第27-28页 |
5.1.3 道德信念缺失 | 第28-29页 |
5.1.4 道德目标自我化与道德取向功利化 | 第29-30页 |
5.1.5 不道德行为较多 | 第30页 |
5.1.6 诚信度有所降低,虚荣心、攀比心有所抬头 | 第30-31页 |
5.2 当代大学生道德观问题的成因分析 | 第31-35页 |
5.2.1 社会上公民道德方面的问题对当代大学生的负面影响 | 第31-32页 |
5.2.2 市场经济的一些消极因素 | 第32页 |
5.2.3 原有的教育体制以及传统的“课堂说教”产生的负面影响 | 第32页 |
5.2.4 部分教师的职业道德带给大学生的影响 | 第32-33页 |
5.2.5 大学生对道德建设的内涵还不完全清楚,缺乏参与意识 | 第33页 |
5.2.6 大学生自身因素 | 第33页 |
5.2.7 教育内容的缺失和教育方法的不当 | 第33-34页 |
5.2.9 网络的消极影响 | 第34-35页 |
6 当代大学生道德观存在的问题的对策研究 | 第35-38页 |
6.1 国家应该推行新的、可行的道德建设措施 | 第35-36页 |
6.1.1 加强中国传统文化教育 | 第35页 |
6.1.2 建立大学生个人道德档案 | 第35页 |
6.1.3 出台实施有关道德方面的法律法规 | 第35-36页 |
6.2 社会要紧密配合国家的道德建设措施 | 第36页 |
6.2.1 媒体要加强宣传 | 第36页 |
6.2.2 用人单位要加强大学生道德考量 | 第36页 |
6.3 高校要狠抓大学生道德观教育 | 第36页 |
6.4 父母要身体力行 | 第36-37页 |
6.5 大学生个人要加强自律 | 第37-38页 |
7 结语 | 第38-39页 |
参考文献 | 第39-41页 |
附录 | 第41-43页 |
致谢 | 第43-44页 |
作者简介 | 第44-2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