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主要符号表 | 第12-18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8-30页 |
1.1 前言 | 第18页 |
1.2 烟气脱硫技术 | 第18-19页 |
1.2.1 湿法和半湿法烟气脱硫技术 | 第18页 |
1.2.2 干法烟气脱硫技术 | 第18-19页 |
1.3 活性焦法烟气脱硫技术 | 第19-22页 |
1.3.1 活性焦简介 | 第19页 |
1.3.2 活性焦烟气脱硫技术 | 第19-20页 |
1.3.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20页 |
1.3.4 活性焦再生 | 第20-21页 |
1.3.5 技术特点 | 第21-22页 |
1.4 移动床传热特性 | 第22-23页 |
1.5 颗粒传热特性 | 第23-28页 |
1.5.1 颗粒传热简介 | 第23页 |
1.5.2 固体颗粒的接触传热 | 第23-24页 |
1.5.3 固体颗粒的对流传热 | 第24-25页 |
1.5.4 固体颗粒的辐射传热 | 第25-26页 |
1.5.5 有效导热系数 | 第26页 |
1.5.6 综合传热过程模型 | 第26-28页 |
1.6 主要研究内容 | 第28-29页 |
1.7 本章小结 | 第29-30页 |
第二章 移动床传热模型及颗粒传热机理研究 | 第30-40页 |
2.1 前言 | 第30页 |
2.2 移动床传热 | 第30-31页 |
2.3 管程颗粒系统传热 | 第31-36页 |
2.3.1 颗粒系统有效导热 | 第33-35页 |
2.3.2 颗粒间隙气体自然对流传热 | 第35页 |
2.3.3 管壁至近壁颗粒的辐射传热 | 第35-36页 |
2.4 壳程流体对流换热 | 第36-39页 |
2.4.1 有折流挡板的管间对流换热 | 第36-37页 |
2.4.2 无挡板的管间对流换热 | 第37-39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39-40页 |
第三章 活性焦颗粒在移动床的传热特性研究 | 第40-55页 |
3.1 前言 | 第40页 |
3.2 实验 | 第40-49页 |
3.2.1 实验样品 | 第40-41页 |
3.2.2 实验装置及实验方案 | 第41-43页 |
3.2.3 实验步骤 | 第43-44页 |
3.2.4 实验数据 | 第44-46页 |
3.2.5 数据处理 | 第46-49页 |
3.3 结果与讨论 | 第49-53页 |
3.3.1 换热器壳程空气流速对移动床传热性能的影响 | 第49-50页 |
3.3.2 开始卸料时热空气出口设定温度对移动床传热性能的影响 | 第50-51页 |
3.3.3 活性焦颗粒卸料速度对移动床传热性能的影响 | 第51-52页 |
3.3.4 总传热系数 | 第52-53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53-55页 |
第四章 静态活性焦颗粒系统的传热 | 第55-72页 |
4.1 前言 | 第55页 |
4.2 实验 | 第55-59页 |
4.2.1 实验装置 | 第55-56页 |
4.2.2 实验步骤 | 第56页 |
4.2.3 实验原理 | 第56-57页 |
4.2.4 数据处理 | 第57-59页 |
4.3 活性焦颗粒系统导热 | 第59-65页 |
4.3.1 有效导热系数 | 第59-62页 |
4.3.2 有效导热系数辐射修正项 | 第62-65页 |
4.3.3 颗粒导热热阻模型比较 | 第65页 |
4.4 加热管壁到活性焦颗粒系统的传热 | 第65-70页 |
4.4.1 传热系数 | 第65-68页 |
4.4.2 颗粒间隙空气自然对流传热 | 第68-69页 |
4.4.3 管壁至活性焦颗粒系统辐射传热 | 第69-70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70-72页 |
第五章 活性焦颗粒系统传热的数值模拟 | 第72-80页 |
5.1 前言 | 第72页 |
5.2 仿真计算 | 第72-75页 |
5.2.1 GAMBIT建模 | 第72-73页 |
5.2.2 FLUENT模型求解 | 第73-75页 |
5.3 仿真计算结果分析 | 第75-78页 |
5.3.1 温度分布 | 第75-76页 |
5.3.2 传热系数与总传热热阻颗粒间隙空气自然对流 | 第76-77页 |
5.3.3 颗粒间隙空气自然对流 | 第77-78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78-80页 |
结论与展望 | 第80-83页 |
参考文献 | 第83-88页 |
攻读硕士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88-89页 |
致谢 | 第89-90页 |
附件 | 第9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