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件 | 第3-6页 |
摘要 | 第6-8页 |
Abstract | 第8-9页 |
英文缩略表 | 第14-15页 |
第一章 引言 | 第15-22页 |
1.1 甘青乌头的资源研究 | 第15-16页 |
1.1.1 生长环境 | 第15页 |
1.1.2 植物性状 | 第15-16页 |
1.1.3 资源利用 | 第16页 |
1.2 甘青乌头的化学研究 | 第16-19页 |
1.2.1 生物碱 | 第16-18页 |
1.2.2 挥发油 | 第18-19页 |
1.2.3 多糖 | 第19页 |
1.2.4 苷类 | 第19页 |
1.3 甘青乌头的药理研究 | 第19-20页 |
1.3.1 抗菌 | 第19页 |
1.3.2 抗炎 | 第19页 |
1.3.3 抗病毒 | 第19页 |
1.3.4 抗肿瘤 | 第19-20页 |
1.3.5 对心血管的作用 | 第20页 |
1.4 甘青乌头的临床应用 | 第20-22页 |
第二章 甘青乌头抗炎镇痛活性追踪研究 | 第22-28页 |
2.1 实验材料 | 第22-23页 |
2.1.1 药品与试剂 | 第22页 |
2.1.2 实验动物 | 第22页 |
2.1.3 主要仪器 | 第22-23页 |
2.2 方法与结果 | 第23-26页 |
2.2.1 甘青乌头化学成分的提取与粗分离 | 第23-24页 |
2.2.2 甘青乌头粗分离部位抗炎作用 | 第24-25页 |
2.2.3 甘青乌头粗分离部位镇痛作用 | 第25-26页 |
2.3 讨论 | 第26-28页 |
第三章 甘青乌头总生物碱的提取方法研究 | 第28-51页 |
3.1 实验材料 | 第28页 |
3.1.1 药品与试剂 | 第28页 |
3.1.2 仪器与设备 | 第28页 |
3.2 方法与结果 | 第28-48页 |
3.2.1 甘青乌头总生物碱的提取及测定 | 第28-31页 |
3.2.2 HPLC法测定甘青乌头酯型生物碱含量的方法 | 第31-38页 |
3.2.3 单因素试验考察甘青乌头总生物碱和酯型生物碱的提取条件 | 第38-42页 |
3.2.4 甘青乌头总生物碱和酯型生物碱提取条件的响应面分析 | 第42-48页 |
3.2.5 甘青乌头总生物碱提取条件的响应面分析结果验证 | 第48页 |
3.3 讨论 | 第48-51页 |
第四章 甘青乌头总生物碱急性毒性和抗炎镇痛作用 | 第51-58页 |
4.1 实验材料 | 第51页 |
4.1.1 药品与试剂 | 第51页 |
4.1.2 实验动物 | 第51页 |
4.1.3 主要仪器 | 第51页 |
4.2 方法与结果 | 第51-56页 |
4.2.1 甘青乌头总生物碱急性毒性 | 第51-53页 |
4.2.2 甘青乌头总生物碱抗炎作用 | 第53-55页 |
4.2.3 甘青乌头总生物碱镇痛作用 | 第55-56页 |
4.3 讨论 | 第56-58页 |
第五章 甘青乌头总生物碱对急性肺损伤的保护作用 | 第58-73页 |
5.1 实验材料 | 第58-59页 |
5.1.1 实验动物 | 第58页 |
5.1.2 药品与试剂 | 第58-59页 |
5.1.3 主要仪器 | 第59页 |
5.2 方法 | 第59-61页 |
5.2.1 分组、造模与给药 | 第59页 |
5.2.2 指标与检测方法 | 第59-61页 |
5.3 结果 | 第61-71页 |
5.3.1 对ALI大鼠肺气体交换功能的影响 | 第61-62页 |
5.3.2 对ALI大鼠肺水肿的影响 | 第62-63页 |
5.3.3 对ALI大鼠BALF蛋白含量的影响 | 第63页 |
5.3.4 对ALI大鼠BALF细胞数的影响 | 第63-65页 |
5.3.5 对ALI大鼠肺组织MPO活性和MDA含量的影响 | 第65-66页 |
5.3.6 对ALI大鼠BALF细胞炎症因子的影响 | 第66-68页 |
5.3.7 对ALI大鼠肺组织形态学的影响 | 第68-70页 |
5.3.8 对ALI大鼠肺组织NF-ΚB表达的影响 | 第70-71页 |
5.4 讨论 | 第71-73页 |
第六章 甘青乌头总生物碱对大鼠出血性肠炎的保护作用 | 第73-87页 |
6.1 实验材料 | 第73-74页 |
6.1.1 实验动物 | 第73页 |
6.1.2 药品与试剂 | 第73-74页 |
6.1.3 主要仪器 | 第74页 |
6.2 方法 | 第74-75页 |
6.2.1 造模、分组与给药 | 第74页 |
6.2.2 指标与检测方法 | 第74-75页 |
6.2.3 统计学方法 | 第75页 |
6.3 结果 | 第75-85页 |
6.3.1 对大鼠一般状况的影响 | 第75-77页 |
6.3.2 对AHE大鼠血清炎症因子TNF-A和NO的影响 | 第77-78页 |
6.3.3 对AHE大鼠肠组织形态学影响 | 第78-82页 |
6.3.4 对AHE大鼠肠组织匀浆DAO含量和MPO活性的影响 | 第82-83页 |
6.3.5 对AHE大鼠肠ICAM-1 表达的影响 | 第83-85页 |
6.4 讨论 | 第85-87页 |
第七章 甘青乌头总生物碱的体外抗炎和抗菌活性 | 第87-94页 |
7.1 实验材料 | 第87-88页 |
7.1.1 药品与试剂 | 第87页 |
7.1.2 实验动物 | 第87页 |
7.1.3 主要仪器 | 第87-88页 |
7.1.4 供试菌株 | 第88页 |
7.2 方法 | 第88-89页 |
7.2.1 对小鼠腹腔巨噬细胞的细胞毒作用 | 第88页 |
7.2.2 对LPS刺激小鼠腹腔巨噬细胞释放NO的影响 | 第88页 |
7.2.3 对LPS刺激小鼠腹腔巨噬细胞释放IL-1 的影响 | 第88-89页 |
7.2.4 对小鼠腹腔巨噬细胞吞噬功能的影响 | 第89页 |
7.2.5 抑菌圈测定 | 第89页 |
7.2.6 最小抑菌浓度和半数抑菌浓度的测定 | 第89页 |
7.3 结果 | 第89-93页 |
7.3.1 对小鼠腹腔巨噬细胞的细胞毒作用 | 第89-90页 |
7.3.2 对LPS刺激小鼠腹腔巨噬细胞释放NO和IL-1 的影响 | 第90-91页 |
7.3.3 对小鼠腹腔巨噬细胞吞噬功能的影响 | 第91页 |
7.3.4 抑菌圈测定结果 | 第91页 |
7.3.5 TAA的MIC和MIC_(50) | 第91-93页 |
7.4 讨论 | 第93-94页 |
第八章 全文结论 | 第94-95页 |
参考文献 | 第95-105页 |
致谢 | 第105-106页 |
作者简历 | 第10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