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7-10页 |
Abstract | 第10-13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4-22页 |
1 温室白粉虱的发生与为害 | 第14页 |
2 温室白粉虱的形态和基本生物学特性 | 第14-16页 |
2.1 卵 | 第15页 |
2.2 1~3 龄若虫 | 第15页 |
2.3 伪蛹 | 第15页 |
2.4 成虫 | 第15-16页 |
3 环境条件对温室白粉虱生长发育的影响 | 第16-17页 |
4 温室白粉虱的田间发生规律 | 第17-18页 |
5 温室白粉虱的防治 | 第18-22页 |
5.1 农业防治 | 第18-19页 |
5.2 物理防治 | 第19页 |
5.3 化学防治 | 第19-20页 |
5.4 生物防治 | 第20-22页 |
引言 | 第22-24页 |
第二章 温度对温室白粉虱实验种群生长发育的影响 | 第24-30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24-25页 |
1.1 材料 | 第24页 |
1.2 试验方法 | 第24-25页 |
1.3 数据处理 | 第25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25-28页 |
2.1 温度对温室白粉虱发育历期的影响 | 第25-26页 |
2.2 温室白粉虱的发育起点温度和有效积温 | 第26页 |
2.3 温度对温室白粉虱存活率的影响 | 第26-27页 |
2.4 温度对温室白粉虱的寿命和繁殖的影响 | 第27-28页 |
3 讨论 | 第28-30页 |
第三章 湿度和光周期对温室白粉虱实验种群生长发育的影响 | 第30-36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30-31页 |
1.1 材料 | 第30页 |
1.2 试验方法 | 第30页 |
1.3 数据处理 | 第30-31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31-34页 |
2.1 湿度对温室白粉虱的影响 | 第31-33页 |
2.2 光周期对温室白粉虱的影响 | 第33-34页 |
3 讨论 | 第34-36页 |
3.1 湿度对温室白粉虱的影响 | 第34-35页 |
3.2 光周期对温室白粉虱的影响 | 第35-36页 |
第四章 不同烟草品种对温室白粉虱实验种群生长发育的影响 | 第36-42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36-37页 |
1.1 材料 | 第36-37页 |
1.2 试验方法 | 第37页 |
1.3 数据处理 | 第37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37-39页 |
2.1 不同寄主植物对温室白粉虱发育历期的影响 | 第37-38页 |
2.2 不同寄主植物植物对温室白粉虱存活率的影响 | 第38-39页 |
2.3 不同寄主植物对温室白粉虱的寿命和繁殖的影响 | 第39页 |
3 讨论 | 第39-42页 |
第五章 温室白粉虱的田间发生规律 | 第42-54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42-43页 |
1.1 调查田块 | 第42页 |
1.2 调查方法 | 第42页 |
1.3 数据处理 | 第42-43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43-52页 |
2.1 温室白粉虱在未施药烟田的年发生动态 | 第43-45页 |
2.2 温室白粉虱在常规防治烟田的年发生动态 | 第45-52页 |
3 讨论 | 第52-54页 |
第六章 主要结论与研究展望 | 第54-56页 |
1 研究主要结论 | 第54-55页 |
1.1 温度对温室白粉虱实验种群的影响 | 第54页 |
1.2 湿度和光周期对温室白粉虱实验种群的影响 | 第54页 |
1.3 不同寄主植物对温室白粉虱实验种群的影响 | 第54页 |
1.4 温室白粉虱的田间发生规律 | 第54-55页 |
2 展望 | 第55-56页 |
参考文献 | 第56-62页 |
致谢 | 第62-64页 |
附录 | 第64-66页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文章 | 第6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