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哲学、宗教论文--欧洲哲学论文--英国哲学论文--二十世纪哲学论文--其他论文

C.S.路易斯上帝存在的先验人性证明思想研究

摘要第4-6页
ABSTRACT第6-7页
一、绪论第11-20页
    1.1 C.S.路易斯生平,神学、护教学著作与上帝存在证明思想的基石第11-14页
        1.1.1 路易斯生平及思想历程第11-12页
        1.1.2 路易斯神学、护教学著作第12-13页
        1.1.3 路易斯上帝存在证明思想的基石第13-14页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第14-16页
        1.2.1 国外研究现状第14-15页
        1.2.2 国内研究现状第15-16页
    1.3 选题意义与创新性第16-17页
        1.3.1 选题意义第16页
        1.3.2 选题创新性第16-17页
    1.4 对本文部分概念的说明第17-20页
        1.4.1 证明与论证第17-18页
        1.4.2 渴望、本性渴望与喜乐第18页
        1.4.3 享受与思考第18页
        1.4.4 理性、原因与推想能力第18-19页
        1.4.5 抽象人性与先验人性第19-20页
二、先验人性证明之"真"——原因论证第20-26页
    2.1 自然主义中知识的不可能第21-24页
        2.1.1 "引起"与"推论"的区分第21-22页
        2.1.2 自然主义的含义第22-23页
        2.1.3 自然主义前提下知识的不可能第23-24页
    2.2 结论与反驳第24-26页
        2.2.1 "原因"即"上帝",与"前定和谐"说比较第24-25页
        2.2.2 对原因论证的一种反驳第25-26页
三、先验人性证明之"善"——道德论证第26-37页
    3.1 路易斯对道德论证的呈现第26-28页
        3.1.1 论证步骤(AM1)至(AM3):更高力量存在第26-28页
        3.1.2 论证步骤(AM4)至(AM6):与更高力量等同第28页
    3.2 路易斯道德律第28-33页
        3.2.1 "人性法"的存在第28-29页
        3.2.2 道德律的可违背性第29-31页
        3.2.3 道德律的三一性第31-32页
        3.2.4 道德律的一元性第32-33页
    3.3. 对路易斯道德论证的两种反驳第33-34页
        3.3.1 反驳一:作恶为善是否可能第33页
        3.3.2 反驳二:是否存在因恶作恶的可能第33-34页
    3.4 与罗素道德论证比较第34-35页
        3.4.1 罗素道德论证第34-35页
        3.4.2 罗素论证与路易斯论证的区别第35页
    3.5 与康德道德论证比较第35-37页
        3.5.1 康德道德论证——上帝存在的公设第35-36页
        3.5.2 康德与路易斯道德论证的异同第36-37页
四、先验人性证明之"美"——渴望论证第37-47页
    4.1 论证逻辑起点——喜乐第38-42页
        4.1.1 喜乐的含义第38-39页
        4.1.2 喜乐的特征第39-40页
        4.1.3 路易斯青少年时期喜乐体验的经历第40-41页
        4.1.4 路易斯对喜乐的反思第41-42页
    4.2 本性渴望第42-44页
        4.2.1 本性渴望可被满足第42-43页
        4.2.2 本性渴望与喜乐第43-44页
    4.3 渴望论证与喜乐对象第44-47页
        4.3.1 喜乐的对象——上帝第44-45页
        4.3.2 喜乐的对象——天国第45-47页
五、路易斯上帝存在证明思想的逻辑线索与本质第47-53页
    5.1 路易斯上帝存在证明思想的逻辑线索第47-50页
        5.1.1 反对设计论第47-49页
        5.1.2 由外至内的转折第49-50页
    5.2 路易斯上帝存在证明思想的本质第50-53页
        5.2.1 上帝存在证明思想的本质第50-51页
        5.2.2 上帝存在证明思想的本质与现代哲学元素第51页
        5.2.3 上帝存在证明思想的本质与对"真"、善、"美"的思考第51-53页
六、结论第53-55页
参考文献第55-57页
致谢第57页

论文共57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唐后期五代宋初敦煌金光明寺研究
下一篇:钛纤维多孔材料传热及高温吸声性能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