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前言 | 第10-20页 |
一、研究对象与意义 | 第10页 |
二、研究方法 | 第10-11页 |
三、二人转研究历史与现状 | 第11-20页 |
第一章 二人转在城市中的发展概述 | 第20-54页 |
第一节 二人转早期在城市中演唱的情况——20、30、40 年代 | 第21-26页 |
第二节 50—70 年代的二人转在城市的演出情况 | 第26-42页 |
一、城市剧场的兴建 | 第26-37页 |
二、民间二人转艺人在城市剧场演出的情况 | 第37-39页 |
三、文革时期二人转的演出状况 | 第39-42页 |
第三节 80年代以来二人转在城市中的发展 | 第42-51页 |
一、80 年代初二人转在城市的演出情况 | 第42-46页 |
二、1986 年—1991 年 | 第46-48页 |
三、1992—1995 年 | 第48-51页 |
第四节 1995年至今—民间二人转剧场演出的繁盛期 | 第51-54页 |
第二章 现代城市剧场二人转的变化 | 第54-104页 |
第一节 二人转演出空间的改变 | 第54-63页 |
第二节 演出内容的变化 | 第63-98页 |
一、说口占据较大的比重 | 第65-75页 |
二、丑角为主的表演突出 | 第75-85页 |
三、小帽小曲取代成本大套的演唱 | 第85-86页 |
四、片段化的组合方式 | 第86-96页 |
五、综艺化的节目取代了舞蹈 | 第96-98页 |
第三节 二人转的“真伪”之辩 | 第98-104页 |
第三章 剧场二人转的繁荣是多种合力作用的结果 | 第104-134页 |
第一节 民间文化向大众文化的转化 | 第104-107页 |
第二节 经营者的运作 | 第107-118页 |
一、有自己的创作团队 | 第107-111页 |
二、独特的管理方法 | 第111-118页 |
第三节 政府的角色 | 第118-120页 |
第四节 演员的作用 | 第120-134页 |
一、演员身份的改变 | 第120-122页 |
二、二人转艺人的文化自觉 | 第122-134页 |
第四章 剧场二人转的特征 | 第134-154页 |
第一节 二人转的涉性表演 | 第134-145页 |
一、这是母体艺术与生俱来的特性 | 第134-144页 |
二、关于二人转的“黄绿之争” | 第144-145页 |
第二节 娱乐至上的追求 | 第145-150页 |
一、性话题的快乐 | 第145-146页 |
二、认知的快乐 | 第146页 |
三、逃避的快乐 | 第146-147页 |
四、愚蠢带来的快乐 | 第147-148页 |
五、社会批判的快乐 | 第148-149页 |
六、越轨的快乐 | 第149-150页 |
第三节 粗野的乡土气息 | 第150-154页 |
一、粗鄙化 | 第150-152页 |
二、带有乡土气息的俗文化 | 第152-154页 |
第五章 剧场二人转对传统二人转的回归 | 第154-180页 |
第一节 注重与观众的交流 | 第154-171页 |
一、要“不隔心” | 第154-157页 |
二、俯就化的演出方式 | 第157-160页 |
三、营造亲昵的氛围 | 第160-165页 |
四、形成观演互动的场 | 第165-171页 |
第二节“百货迎百客”的原则 | 第171-173页 |
第三节 丑旦的角色构成与跳进跳出的方式 | 第173-175页 |
第四节 兼容并包的形式 | 第175-178页 |
第五节 戏拟化的表演方式 | 第178-180页 |
第六章 媒介与城市剧场二人转 | 第180-194页 |
第一节 利用媒介传播二人转 | 第180-187页 |
一、利用广播、唱片、光碟及网络传播二人转 | 第180-183页 |
二、与电视的结合 | 第183-187页 |
第二节 二人转演员与媒体互相调试 | 第187-189页 |
一、演员从排斥到配合 | 第187-188页 |
二、剧场对待电视等媒体也经历一个曲折往复的过程 | 第188-189页 |
第三节 赵氏喜剧对二人转的推动 | 第189-194页 |
结语 | 第194-196页 |
参考文献 | 第196-222页 |
附录 | 第222-236页 |
攻读博士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 第236-239页 |
致谢 | 第239-24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