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6-8页 |
Abstract | 第8-9页 |
第一章 导论 | 第12-22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2-13页 |
1.2 研究意义及目的 | 第13-14页 |
1.2.1 研究意义 | 第13页 |
1.2.2 研究目的 | 第13-14页 |
1.3 国内外研究动态 | 第14-17页 |
1.3.1 国外研究动态 | 第14-15页 |
1.3.2 国内研究动态 | 第15-17页 |
1.3.3 国内外研究现状评述 | 第17页 |
1.4 研究思路与方法 | 第17-21页 |
1.4.1 研究思路 | 第17-21页 |
1.4.2 研究方法 | 第21页 |
1.5 论文的可能创新之处 | 第21-22页 |
第二章 农地产权抵押贷款相关理论基础 | 第22-29页 |
2.1 产权理论 | 第22-24页 |
2.1.1 产权理论概述 | 第22页 |
2.1.2 土地产权理论 | 第22-23页 |
2.1.3 产权管制 | 第23-24页 |
2.2 交易费用理论 | 第24-27页 |
2.2.1 交易费用的内涵 | 第24-25页 |
2.2.2 交易费用下农地产权抵押贷款组织方式的选择 | 第25-26页 |
2.2.3 交易费用下中介组织的选择 | 第26-27页 |
2.3 农地产权抵押贷款供给主体研究 | 第27-29页 |
2.3.1 农村产权抵押贷款供给主体范围 | 第27页 |
2.3.2 农地产权抵押贷款供给主体行为研究 | 第27-29页 |
第三章 农地产权抵押贷款典型模式分析 | 第29-36页 |
3.1 农地产权抵押贷款三种基本模式 | 第29-30页 |
3.1.1 政府主导型 | 第29页 |
3.1.2 农户集体自发型 | 第29页 |
3.1.3 市场主导型 | 第29-30页 |
3.2 政府主导型农地产权抵押贷款模式—“杨凌模式”分析 | 第30-36页 |
3.2.1 现状分析 | 第30-33页 |
3.2.2 特征分析 | 第33-34页 |
3.2.3 不足分析 | 第34-36页 |
第四章 信贷员视角下农地产权抵押贷款供给意愿实证分析 | 第36-45页 |
4.1 数据来源及样本基本特征分析 | 第36-38页 |
4.1.1 研究数据来源 | 第36-37页 |
4.1.2 样本基本特征 | 第37-38页 |
4.2 模型构建 | 第38-45页 |
4.2.1 变量选取 | 第38-40页 |
4.2.2 模型设定 | 第40-41页 |
4.2.3 模型检验与参数估计 | 第41-42页 |
4.2.4 结果分析 | 第42-45页 |
第五章 国内农地产权抵押贷款模式经验借鉴 | 第45-48页 |
5.1 “同心模式”借鉴 | 第45-46页 |
5.2 “高陵模式”借鉴 | 第46-47页 |
5.3 对“杨凌模式”优化启示 | 第47-48页 |
5.3.1 发挥基层组织的重要性 | 第47页 |
5.3.2 做好农地产权抵押物的价值评估工作 | 第47-48页 |
第六章 优化政策 | 第48-52页 |
6.1 优化目标 | 第48-49页 |
6.2 模式优化的政策建议 | 第49-52页 |
6.2.1 加强法律保障 | 第49-50页 |
6.2.2 加快专业化农地产权评估机构的建设 | 第50页 |
6.2.3 加强市场与民间组织参与 | 第50-51页 |
6.2.4 建设多层次贷款风险补偿机制 | 第51-52页 |
第七章 结论 | 第52-53页 |
参考文献 | 第53-57页 |
致谢 | 第57-58页 |
作者简介 | 第58-59页 |
附件 | 第59-6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