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2-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符号说明 | 第9-11页 |
文献综述 | 第11-21页 |
1 鸡包涵体肝炎 | 第11页 |
2 鸡心包积液综合征 | 第11-12页 |
3 禽腺病毒 | 第12-17页 |
3.1 病原学研究 | 第12页 |
3.2 血清型分型 | 第12页 |
3.3 理化特性研究 | 第12-13页 |
3.4 感染机理研究 | 第13页 |
3.5 病理变化研究 | 第13-14页 |
3.6 流行病学研究 | 第14页 |
3.7 预防与治疗 | 第14页 |
3.8 病毒的分离鉴定 | 第14-17页 |
3.8.1 分子生物学方法 | 第15-16页 |
3.8.1.1 聚合酶链式反应 | 第15页 |
3.8.1.2 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聚合酶链式反应 | 第15页 |
3.8.1.3 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 | 第15-16页 |
3.8.1.4 环介导等温核酸扩增技术 | 第16页 |
3.8.1.5 核酸探针技术 | 第16页 |
3.8.2 血清学诊断 | 第16-17页 |
3.8.2.1 酶联免疫吸附试验 | 第16-17页 |
3.8.2.2 双向琼脂扩散试验 | 第17页 |
4 兽用疫苗 | 第17-19页 |
4.1 疫苗概述 | 第17页 |
4.2 疫苗的种类 | 第17-18页 |
4.2.1 活疫苗 | 第17-18页 |
4.2.2 死疫苗 | 第18页 |
4.3 免疫佐剂 | 第18-19页 |
5 Ⅰ亚群禽腺病毒疫苗的研究进展 | 第19-20页 |
6 研究的目的意义 | 第20-21页 |
论文研究一 鸡安卡拉病毒的分离鉴定 | 第21-36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21-29页 |
1.1 仪器与材料 | 第21-22页 |
1.1.1 主要仪器 | 第21页 |
1.1.2 主要试剂 | 第21页 |
1.1.3 鸡胚 | 第21-22页 |
1.1.4 相关溶液的配置 | 第22页 |
1.2 试验方法 | 第22-29页 |
1.2.1 病料的采集 | 第22页 |
1.2.2 病毒的分离与传代 | 第22-23页 |
1.2.3 引物的设计合成 | 第23页 |
1.2.4 病毒DNA模板的制备 | 第23-24页 |
1.2.5 毒株的PCR鉴定 | 第24页 |
1.2.6 PCR结果检测 | 第24页 |
1.2.7 血凝性试验 | 第24页 |
1.2.8 电镜观察 | 第24-25页 |
1.2.9 Hexon基因的扩增 | 第25页 |
1.2.10 目的片段的凝胶回收纯化 | 第25-26页 |
1.2.11 连接过程 | 第26-27页 |
1.2.12 转化过程 | 第27页 |
1.2.13 阳性质粒的提取 | 第27-28页 |
1.2.14 序列测定和结果比对 | 第28页 |
1.2.15 动物回归试验 | 第28-29页 |
2 试验结果 | 第29-35页 |
2.1 病毒的分离鉴定结果 | 第29-35页 |
2.1.1 病毒的分离与传代 | 第29页 |
2.1.2 病毒PCR结果 | 第29-30页 |
2.1.3 血凝试验结果 | 第30页 |
2.1.4 电镜观察结果 | 第30页 |
2.1.5 Hexon基因扩增结果 | 第30-31页 |
2.1.6 Hexon基因测序结果比对 | 第31-33页 |
2.1.7 动物回归试验结果 | 第33-35页 |
3 讨论 | 第35-36页 |
论文研究二 Ⅰ亚群禽腺病毒血清型2、5、8和鸡安卡拉病毒的扩增与疫苗的制备 | 第36-47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36-42页 |
1.1 仪器和试剂 | 第36-37页 |
1.1.1 主要仪器与耗材 | 第36页 |
1.1.2 主要试剂 | 第36页 |
1.1.3 鸡胚及毒株 | 第36-37页 |
1.1.4 主要试剂的配制 | 第37页 |
1.2 试验方法 | 第37-42页 |
1.2.1 鸡胚扩毒 | 第37-38页 |
1.2.2 细胞扩毒 | 第38页 |
1.2.2.1 鸡胚原代肝细胞(CEL)的制备 | 第38页 |
1.2.2.2 扩增病毒 | 第38页 |
1.2.3 种毒的鸡胚半数感染量(EID_(50))的测定 | 第38-39页 |
1.2.4 种毒的组织半数感染量(TCID_(50))的测定 | 第39页 |
1.2.5 种毒粒子浓度的测定 | 第39-40页 |
1.2.6 最佳灭活浓度和灭活时间的测定 | 第40页 |
1.2.7 疫苗的制备 | 第40-41页 |
1.2.8 油乳剂灭活苗性状的检测 | 第41-42页 |
1.2.8.1 剂型检验 | 第41页 |
1.2.8.2 稳定性检验 | 第41页 |
1.2.8.3 粘度检验 | 第41页 |
1.2.8.4 无菌检验 | 第41页 |
1.2.8.5 保质期检测 | 第41-42页 |
2 试验结果 | 第42-46页 |
2.1 鸡胚半数感染(EID_(50))量测定结果 | 第42页 |
2.2 组织半数感染量(TCID_(50))测定结果 | 第42-43页 |
2.3 种毒浓度测定结果 | 第43-44页 |
2.4 最佳灭活浓度和最佳灭活时间的测定结果 | 第44页 |
2.5 油乳剂灭活苗性状的检测 | 第44-46页 |
2.5.1 剂型的检验 | 第44-45页 |
2.5.2 稳定性的检验 | 第45页 |
2.5.3 粘度的检验 | 第45页 |
2.5.4 无菌检验 | 第45页 |
2.5.5 保质期的检验 | 第45-46页 |
3 讨论 | 第46-47页 |
论文研究三 四价油乳剂灭活苗免疫效果评估 | 第47-54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47-50页 |
1.1 仪器与试剂 | 第47页 |
1.1.1 主要仪器与耗材 | 第47页 |
1.1.2 主要试剂 | 第47页 |
1.1.3 鸡胚和动物 | 第47页 |
1.2 试验方法 | 第47-50页 |
1.2.1 疫苗安全性试验 | 第47-48页 |
1.2.2 最小免疫剂量试验 | 第48页 |
1.2.3 免疫抗体的监测 | 第48-49页 |
1.2.4 攻毒保护性试验 | 第49-50页 |
2 试验结果 | 第50-53页 |
2.1 疫苗安全性试验结果 | 第50页 |
2.2 疫苗最小免疫剂量试验结果 | 第50-51页 |
2.3 免疫抗体监测结果 | 第51-52页 |
2.4 免疫攻毒保护性试验结果 | 第52-53页 |
3 讨论 | 第53-54页 |
结论 | 第54-55页 |
参考文献 | 第55-59页 |
致谢 | 第59-6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