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2-14页 |
ABSTRACT | 第14-15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6-44页 |
1.1 前言 | 第16-17页 |
1.2 分子内电荷转移概述 | 第17-20页 |
1.2.1 分子内电荷转移化合物的分类 | 第17-18页 |
1.2.2 分子内电荷转移的理论模型 | 第18-20页 |
1.3 咔唑及其衍生物 | 第20-21页 |
1.4 咔唑类ICT化合物的研究进展 | 第21-34页 |
1.4.1 咔唑类ICT有机高分子聚合物的研究 | 第21-26页 |
1.4.2 咔唑类ICT树状分子的研究 | 第26-29页 |
1.4.3 咔唑类ICT有机小分子的研究 | 第29-34页 |
1.5 本论文的立题背景、研究内容与创新点 | 第34-35页 |
1.5.1 立题背景和研究内容 | 第34-35页 |
1.5.2 创新点 | 第35页 |
参考文献 | 第35-44页 |
第二章 三咔唑型化合物的合成及光谱研究 | 第44-64页 |
2.1 引言 | 第44页 |
2.2 实验部分 | 第44-48页 |
2.2.1 试剂与仪器 | 第44-45页 |
2.2.2 合成路线 | 第45-46页 |
2.2.3 合成方法 | 第46-48页 |
2.3 结果与讨论 | 第48-58页 |
2.3.1 化合物T-Cz的紫外-可见吸收光谱 | 第48页 |
2.3.2 溶剂对化合物T-Cz荧光光谱的影响 | 第48-53页 |
2.3.3 化合物T-Cz的浓度对荧光光谱的影响 | 第53-54页 |
2.3.4 pH对T-Cz荧光光谱的影响 | 第54-55页 |
2.3.5 质子溶剂对T-Cz荧光光谱的影响 | 第55-56页 |
2.3.6 N,N-二甲基苯胺和1,4-二氰基苯对化合物T-Cz荧光光谱的影响 | 第56-57页 |
2.3.7 溶剂极性对T-Cz荧光量子产率的影响 | 第57-58页 |
2.4 小结 | 第58-59页 |
参考文献 | 第59-61页 |
附录 | 第61-64页 |
第三章 三种双取代咔唑化合物的合成及光谱研究 | 第64-82页 |
3.1 引言 | 第64页 |
3.2 实验部分 | 第64-67页 |
3.2.1 试剂与仪器 | 第64-65页 |
3.2.2 合成路线 | 第65-66页 |
3.2.3 合成方法 | 第66-67页 |
3.3 结果与讨论 | 第67-75页 |
3.3.1 三种化合物的紫外-可见吸收光谱 | 第67页 |
3.3.2 三种化合物的荧光光谱 | 第67-68页 |
3.3.3 溶剂化作用 | 第68-72页 |
3.3.4 化合物3a的分子模拟 | 第72-73页 |
3.3.5 化合物3a浓度对荧光光谱产生的影响 | 第73-74页 |
3.3.6 N,N-二甲基苯胺和1,4-二氰基苯对化合物3a荧光光谱的影响 | 第74-75页 |
3.4 小结 | 第75页 |
参考文献 | 第75-77页 |
附录 | 第77-82页 |
第四章 两种基于咔唑和芴的化合物的合成及光谱研究 | 第82-90页 |
4.1 引言 | 第82页 |
4.2 实验部分 | 第82-84页 |
4.2.1 试剂与仪器 | 第82-83页 |
4.2.2 合成线路 | 第83页 |
4.2.3 合成方法 | 第83-84页 |
4.3 结果与讨论 | 第84-86页 |
4.3.1 CzF和BCzF的荧光光谱 | 第84-85页 |
4.3.2 溶剂极性对CzF荧光光谱的影响 | 第85页 |
4.3.3 化合物BCzF浓度对荧光光谱的影响 | 第85-86页 |
4.4 小结 | 第86页 |
参考文献 | 第86-88页 |
附录 | 第88-90页 |
第五章 三种单取代咔唑化合物的合成及光谱研究 | 第90-106页 |
5.1 引言 | 第90页 |
5.2 实验部分 | 第90-93页 |
5.2.1 试剂与仪器 | 第90-91页 |
5.2.2 合成路线 | 第91页 |
5.2.3 合成方法 | 第91-93页 |
5.3 结果与讨论 | 第93-100页 |
5.3.1 三种化合物的紫外-可见吸收光谱 | 第93页 |
5.3.2 三种化合物的荧光光谱 | 第93-94页 |
5.3.3 溶剂化作用 | 第94-99页 |
5.3.4 化合物5a浓度对荧光光谱的影响 | 第99-100页 |
5.4 小结 | 第100页 |
参考文献 | 第100-101页 |
附录 | 第101-106页 |
第六章 2-(2-(9-乙基-咔唑-3-)乙烯基)-1,1-二甲基-苯并[e]吲哚合成及光谱研究 | 第106-112页 |
6.1 引言 | 第106页 |
6.2 实验部分 | 第106-108页 |
6.2.1 试剂与仪器 | 第106-107页 |
6.2.2 合成路线 | 第107页 |
6.2.3 合成方法 | 第107-108页 |
6.3 结果与讨论 | 第108-110页 |
6.3.1 化合物CzBI的紫外-可见吸收光谱 | 第108页 |
6.3.2 化合物CzBI的荧光光谱 | 第108-109页 |
6.3.3 HCl对化合物CzBI吸收光谱的影响 | 第109页 |
6.3.4 HCl对化合物CzBI荧光光谱的影响 | 第109-110页 |
6.4 小结 | 第110-111页 |
参考文献 | 第111页 |
附录 | 第111-112页 |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 第112-115页 |
7.1 总结 | 第112-113页 |
7.2 展望 | 第113页 |
7.3 附属材料 | 第113-115页 |
攻读博士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115-116页 |
致谢 | 第116-118页 |
个人情况及联系方式 | 第118-12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