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一般工业技术论文--工程材料学论文--特种结构材料论文

梯度化Pt基载体膜电极制备及膜界面孔道形态控制研究

摘要第5-6页
Abstract第6-7页
第一章 绪论第11-25页
    1.1 选题研究意义第11-12页
    1.2 新能源制取、储存与应用第12-18页
        1.2.1 新能源第12页
        1.2.2 氢的特点第12-13页
        1.2.3 氢能的制取第13-15页
        1.2.4 氢能源的存储第15-16页
        1.2.5 析氢加氢反应第16-17页
        1.2.6 燃料电池第17-18页
    1.3 Pt贵金属催化剂第18-19页
        1.3.1 铂单一组元催化剂第18页
        1.3.2 铂二元、多元催化剂第18-19页
    1.4 Nafion概述第19-20页
    1.5 Pt基催化机理第20-21页
    1.6 温度作用第21-22页
    1.7 本文研究内容第22-25页
        1.7.1 研究目的和思路第22页
        1.7.2 研究内容第22-25页
第二章 催化电极的制备与表征第25-43页
    2.1 实验所用设备及材料第25-27页
    2.2 双金属梯度催化剂的制备第27-36页
        2.2.1 基本原理第27-28页
        2.2.2 制备流程第28-32页
        2.2.3 实验方案和样品编号第32-36页
    2.3 电化学性能测试与表征第36-40页
        2.3.1 CV测定第37-38页
        2.3.2 LSV测定第38-39页
        2.3.3 I-t测定第39-40页
        2.3.4 BE测定第40页
        2.3.5 苯加氢测定第40页
    2.4 结构表征第40-43页
        2.4.1 XRD第41页
        2.4.2 ICP-AES第41-42页
        2.4.3 STEM第42页
        2.4.4 FESEM第42-43页
第三章 PtCu/C双金属梯度膜的制备与性能和结构表征第43-57页
    3.1 PtCu/C双金属梯度薄膜制备第43-47页
        3.1.1 常温梯度薄膜第43-44页
        3.1.2 沉积温度及电化学分析第44-46页
        3.1.3 沉积温度XRD分析第46-47页
    3.2 沉积温度范围确定第47-53页
        3.2.1 电化学分析第47-50页
        3.2.2 XRD分析第50页
        3.2.3 STEM分析第50-53页
        3.2.4 I-t分析第53页
    3.3 最优温度梯度第53-55页
    3.4 本章小结第55-57页
第四章 PtCu/C颗粒Nafion膜界面形态控制探究第57-67页
    4.1 PtCu/C第一次震荡分散第57-60页
        4.1.1 Nafion膜原样SEM第57-58页
        4.1.2 分散后的SEM图第58-60页
    4.2 PtCu/C第二次震荡分散第60-63页
        4.2.1 PtCu/C自然沉积第60-62页
        4.2.2 PtCu/C超声自然沉积第62-63页
    4.3 PtCu/C第三次震荡分散第63-65页
    4.4 本章小结第65-67页
第五章 PtCu/C/Nafion复合电极苯加氢测试第67-77页
    5.0 PtCu/C/Nafion复合电极压制工艺确定第67-70页
    5.1 PtCu/C/Nafion复合电极加氢电位的确定第70-72页
    5.2 PtCu/C/Nafion复合电极加氢效率测定第72-75页
        5.2.1 测定原理第72-73页
        5.2.2 氢气的标定值k第73-74页
        5.2.3 复合电极苯加氢测试第74-75页
    5.4 本章小结第75-77页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第77-79页
    6.1 结论第77-78页
    6.2 本文研究特色第78页
    6.3 展望第78-79页
致谢第79-81页
参考文献第81-87页
附录(研究生期间发表论文和专利)第87页

论文共87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用于胃癌标志物检测的纳米电化学免疫传感器研究
下一篇:运动发酵单胞菌丁二酸合成代谢途径构建及应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