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哈佛分析框架对江淮汽车公司的财务分析
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1 绪论 | 第12-19页 |
1.1 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 | 第12-13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12-13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3页 |
1.2 文献综述 | 第13-16页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3-14页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4-15页 |
1.2.3 文献述评 | 第15-16页 |
1.3 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 第16-18页 |
1.3.1 研究思路 | 第16-17页 |
1.3.2 研究方法 | 第17-18页 |
1.4 本文的创新和不足之处 | 第18-19页 |
1.4.1 本文的创新 | 第18页 |
1.4.2 本文的不足之处 | 第18-19页 |
2 相关理论基础 | 第19-23页 |
2.1 财务分析理论 | 第19-20页 |
2.1.1 财务分析概念 | 第19页 |
2.1.2 财务分析方法 | 第19页 |
2.1.3 传统财务分析方法局限性 | 第19-20页 |
2.2 哈佛分析框架 | 第20-23页 |
2.2.1 哈佛分析框架基本概念 | 第20-21页 |
2.2.2 哈佛分析框架的优势 | 第21-23页 |
3 江淮汽车公司战略分析 | 第23-33页 |
3.1 江淮公司概况 | 第23-24页 |
3.2 江淮汽车公司战略演化 | 第24-25页 |
3.3 基于PEST宏观环境的战略分析 | 第25-27页 |
3.3.1 政治法律环境因素分析 | 第25-26页 |
3.3.2 经济环境因素分析 | 第26页 |
3.3.3 社会文化环境因素分析 | 第26-27页 |
3.3.4 技术环境因素分析 | 第27页 |
3.4 基于汽车行业发展的战略分析 | 第27-30页 |
3.4.1 现有企业间竞争情况 | 第28页 |
3.4.2 新进入企业的威胁 | 第28-29页 |
3.4.3 替代品威胁 | 第29页 |
3.4.4 买方议价能力 | 第29-30页 |
3.4.5 供应商议价能力 | 第30页 |
3.5 基于SWOT分析法的战略分析 | 第30-33页 |
3.5.1 优势 | 第30-31页 |
3.5.2 劣势 | 第31页 |
3.5.3 机会 | 第31页 |
3.5.4 威胁 | 第31-33页 |
4 江淮汽车公司会计分析 | 第33-38页 |
4.1 汽车行业企业关键会计政策识别 | 第33-34页 |
4.2 江淮汽车公司关键会计政策和会计估计分析 | 第34-38页 |
4.2.1 应收账款 | 第34-35页 |
4.2.2 存货 | 第35页 |
4.2.3 固定资产 | 第35-38页 |
5 江淮汽车公司财务分析 | 第38-54页 |
5.1 报表分析 | 第38-44页 |
5.1.1 纵向分析 | 第38-42页 |
5.1.2 横向分析 | 第42-44页 |
5.2 比率分析 | 第44-54页 |
5.2.1 偿债能力分析 | 第44-47页 |
5.2.2 盈利能力分析 | 第47-49页 |
5.2.3 营运能力分析 | 第49-52页 |
5.2.4 成长能力分析 | 第52-54页 |
6 江淮汽车公司前景分析 | 第54-57页 |
6.1 风险预测 | 第54-55页 |
6.1.1 公司外部 | 第54页 |
6.1.2 公司内部 | 第54-55页 |
6.2 前景分析 | 第55-57页 |
7 研究结论和建议 | 第57-60页 |
7.1 研究结论 | 第57-58页 |
7.1.1 战略分析结论 | 第57页 |
7.1.2 会计分析结论 | 第57页 |
7.1.3 财务分析结论 | 第57-58页 |
7.1.4 前景分析结论 | 第58页 |
7.2 建议 | 第58-60页 |
7.2.1 培养和引进人才 | 第58-59页 |
7.2.2 寻求与高新技术企业合作 | 第59页 |
7.2.3 加强财务管理 | 第59页 |
7.2.4 发展领先业务 | 第59-60页 |
参考文献 | 第60-62页 |
致谢 | 第6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