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5-7页 |
| Abstract | 第7-9页 |
| 一、前言 | 第12-19页 |
| 1.1 选题的背景与研究意义 | 第12-14页 |
| 1.1.1 地理隔离、生态隔离与景观遗传学概念及研究意义 | 第12页 |
| 1.1.2 蒙古高原北部光芒组针茅研究的重要性 | 第12-13页 |
| 1.1.3 草地生态系统遗传多样性研究的重要性 | 第13-14页 |
| 1.2 研究进展 | 第14-17页 |
| 1.2.1 地理隔离与生态隔离研究进展 | 第14页 |
| 1.2.2 景观遗传学研究进展 | 第14-15页 |
| 1.2.3 分子标记技术在探究植物种群遗传方面的应用 | 第15页 |
| 1.2.4 光芒组针茅遗传多样性研究进展 | 第15-17页 |
| 1.2.4.1 光芒组针茅种种间亲缘关系的研究 | 第15-16页 |
| 1.2.4.2 光芒组针茅不同种群间遗传差异研究 | 第16页 |
| 1.2.4.3 光芒组针茅种群间遗传差异因素研究 | 第16-17页 |
| 1.3 科学问题与研究目标 | 第17-19页 |
| 1.3.1 拟解决的科学问题 | 第17-18页 |
| 1.3.2 研究目标 | 第18-19页 |
| 二、材料与方法 | 第19-25页 |
| 2.1 研究区域概况 | 第19页 |
| 2.2 试验样品采集 | 第19-21页 |
| 2.3 ISSR分子标记 | 第21-22页 |
| 2.3.1 实验样品前处理 | 第22页 |
| 2.3.2 针茅总基因组提取 | 第22页 |
| 2.3.3 PCR | 第22页 |
| 2.4 数据分析 | 第22-25页 |
| 2.4.1 ISSR分子标记结果0、1二元遗传数据库的建立 | 第22页 |
| 2.4.2 遗传多样性分析 | 第22-23页 |
| 2.4.3 各种群间遗传距离、地理距离及二者间的关联 | 第23-24页 |
| 2.4.4 各种群间遗传差异性比较及分析 | 第24-25页 |
| 三、结果与分析 | 第25-47页 |
| 3.1 针茅各物种形态特征、空间分布及群落特征 | 第25-28页 |
| 3.1.1 各针茅物种形态特征 | 第25-26页 |
| 3.1.2 各针茅物种空间分布特征 | 第26-27页 |
| 3.1.3 各针茅物种所在群落特征 | 第27-28页 |
| 3.2 不同针茅物种的遗传多样性与遗传结构 | 第28-42页 |
| 3.2.1 不同针茅物种的遗传多样性分析 | 第28-35页 |
| 3.2.2 不同针茅物种的遗传结构分析 | 第35-42页 |
| 3.2.2.1 各针茅物种的遗传多样性及遗传结构 | 第35-39页 |
| 3.2.2.2 针茅各种群间的遗传一致度(I)、遗传距离(D) | 第39-42页 |
| 3.3 种群遗传距离与地理距离的相关性分析 | 第42-44页 |
| 3.4 各针茅物种内不同种群间遗传多样性差异分析 | 第44-46页 |
| 3.5 各种群的遗传多样性指数与环境因子间相关性分析 | 第46-47页 |
| 四、讨论 | 第47-55页 |
| 4.1 各针茅种间遗传多样性比较分析 | 第47-48页 |
| 4.2 各针茅物种的遗传结构分析 | 第48-50页 |
| 4.3 各针茅种间亲缘关系分析 | 第50-52页 |
| 4.3.1 针茅种间的替代分布 | 第50-51页 |
| 4.3.2 各针茅种间亲缘关系分析 | 第51-52页 |
| 4.4 各种群间遗传分化的环境解释 | 第52-55页 |
| 4.4.1 地理距离与种群间分化的关系分析 | 第52-53页 |
| 4.4.2 环境因子对种群间遗传分化的影响分析 | 第53-55页 |
| 五、结论 | 第55-57页 |
| 附表 | 第57-61页 |
| 参考文献 | 第61-67页 |
| 致谢 | 第6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