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质和高硫劣质煤混烧固硫及灰熔融特性研究
中文摘要 | 第1-4页 |
英文摘要 | 第4-8页 |
1 绪论 | 第8-17页 |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8-9页 |
·生物质和煤混烧技术 | 第9-10页 |
·生物质和煤混烧固硫特性研究现状 | 第10-13页 |
·生物质和煤混烧的积灰、结渣特性研究现状 | 第13-16页 |
·本课题的主要研究内容 | 第16-17页 |
2 生物质和高硫劣质煤混烧的固硫特性研究 | 第17-34页 |
·概述 | 第17-18页 |
·工业分析及含硫量测定 | 第18-20页 |
·实验方法及设备 | 第20-21页 |
·实验方法 | 第20页 |
·实验设备 | 第20-21页 |
·实验结果及分析 | 第21-32页 |
·生物质与高硫劣质煤中硫的析出规律 | 第21-24页 |
·不同生物质对固硫率的影响 | 第24-32页 |
·小结 | 第32-34页 |
3 生物质和高硫劣质煤混烧的灰熔融特性研究 | 第34-58页 |
·概述 | 第34-35页 |
·实验方法及设备 | 第35-37页 |
·实验方法 | 第35-36页 |
·实验设备 | 第36-37页 |
·实验结果及分析 | 第37-56页 |
·不同生物质对灰熔点的影响 | 第37-42页 |
·高硫劣质煤灰、生物质灰的TG-DSC 曲线分析 | 第42-47页 |
·生物质和高硫劣质煤混灰的TG-DSC 曲线分析 | 第47-55页 |
·升温速率对TG-DSC 曲线的影响 | 第55-56页 |
·小结 | 第56-58页 |
4 结论 | 第58-60页 |
·本文主要结论 | 第58-59页 |
·生物质和高硫劣质煤混烧的固硫特性 | 第58页 |
·生物质和高硫劣质煤混烧的灰熔融特性 | 第58-59页 |
·进一步研究工作的建议 | 第59-60页 |
致谢 | 第60-61页 |
参考文献 | 第61-66页 |
附录 | 第66页 |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6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