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信道全双工MAC协议研究
| 中文摘要 | 第3-5页 |
| 英文摘要 | 第5-6页 |
| 缩略词表 | 第10-12页 |
| 1 绪论 | 第12-18页 |
| 1.1 论文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2-13页 |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3-15页 |
| 1.2.1 全双工技术研究现状 | 第13-14页 |
| 1.2.2 全双工MAC协议研究现状 | 第14-15页 |
| 1.3 本文主要工作和内容安排 | 第15-18页 |
| 2 无线局域网MAC协议 | 第18-34页 |
| 2.1 无线局域网概述 | 第18-22页 |
| 2.1.1 无线局域网拓扑结构 | 第18-21页 |
| 2.1.2 无线局域网标准 | 第21-22页 |
| 2.2 IEEE802.11 MAC协议 | 第22-26页 |
| 2.2.1 MAC层结构 | 第22-23页 |
| 2.2.2 MAC帧格式 | 第23-25页 |
| 2.2.3 帧间间隔 | 第25-26页 |
| 2.3 分布式协调功能 | 第26-30页 |
| 2.3.1 CSMA/CA | 第26页 |
| 2.3.2 二进制指数退避 | 第26-28页 |
| 2.3.3 媒体访问方式 | 第28-30页 |
| 2.4 点协调功能 | 第30-32页 |
| 2.4.1 超帧周期 | 第30-31页 |
| 2.4.2 PCF帧传输 | 第31-32页 |
| 2.5 本章小结 | 第32-34页 |
| 3 单信道全双工分布式协调功能研究 | 第34-56页 |
| 3.1 FD-DCF协议 | 第34-40页 |
| 3.1.1 FD-DCF应用场景 | 第34-36页 |
| 3.1.2 FD-RTS/FD-CTS帧结构 | 第36-37页 |
| 3.1.3 FD-DCF通信流程 | 第37-40页 |
| 3.2 FD-DCF协议性能分析 | 第40-46页 |
| 3.2.1 改进马尔科夫模型 | 第40-44页 |
| 3.2.2 FD-DCF饱和吞吐量分析 | 第44-46页 |
| 3.2.3 FD-DCF介质访问时延分析 | 第46页 |
| 3.3 仿真分析 | 第46-53页 |
| 3.3.1 FD-DCF饱和吞吐量仿真 | 第48-51页 |
| 3.3.2 FD-DCF介质访问时延仿真 | 第51-53页 |
| 3.4 本章小结 | 第53-56页 |
| 4 单信道全双工CSMA协议研究 | 第56-66页 |
| 4.1 FD-CSMA协议 | 第56-57页 |
| 4.2 FD-CSMA协议性能分析 | 第57-60页 |
| 4.2.1 改进马尔科夫模型 | 第57-59页 |
| 4.2.2 FD-CSMA饱和吞吐量分析 | 第59-60页 |
| 4.2.3 FD-CSMA介质访问时延分析 | 第60页 |
| 4.3 仿真分析 | 第60-64页 |
| 4.3.1 FD-CSMA饱和吞吐量仿真 | 第60-62页 |
| 4.3.2 FD-CSMA介质访问时延仿真 | 第62-64页 |
| 4.4 本章小结 | 第64-66页 |
| 5 单信道全双工点协调功能研究 | 第66-80页 |
| 5.1 FD-PCF协议 | 第66-70页 |
| 5.1.1 FD-PL结构 | 第66-67页 |
| 5.1.2 FD-PCF通信规则 | 第67-68页 |
| 5.1.3 FD-PCF传输特点 | 第68页 |
| 5.1.4 FD-PCF帧传输过程 | 第68-70页 |
| 5.2 FD-PCF协议性能分析 | 第70-74页 |
| 5.2.1 M/G/1 休假队列模型 | 第70-71页 |
| 5.2.2 FD-PCF介质访问时延分析 | 第71-73页 |
| 5.2.3 FD-PCF吞吐量分析 | 第73-74页 |
| 5.3 仿真分析 | 第74-78页 |
| 5.3.1 FD-PCF介质访问时延仿真 | 第74-76页 |
| 5.3.2 FD-PCF吞吐量仿真 | 第76-78页 |
| 5.4 本章小结 | 第78-80页 |
| 6 总结与展望 | 第80-82页 |
| 6.1 论文总结 | 第80页 |
| 6.2 工作展望 | 第80-82页 |
| 致谢 | 第82-84页 |
| 参考文献 | 第84-88页 |
| 附录 | 第88页 |
| A 作者在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 | 第88页 |
| B 作者在攻读学位期间申请的专利目录 | 第88页 |
| C 作者在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目录 | 第8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