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符号对照表 | 第9-10页 |
缩略语对照表 | 第10-13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3-19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3-14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4-16页 |
1.3 本文的主要工作和论文结构 | 第16-19页 |
第二章 系统模型 | 第19-29页 |
2.1 引言 | 第19页 |
2.2 Co MP技术简介 | 第19-21页 |
2.3 干扰对齐技术简介 | 第21-25页 |
2.3.1 自由度 | 第21-23页 |
2.3.2 从一个简单模型看干扰对齐技术 | 第23-25页 |
2.4 Co MP及干扰对齐方案设计流程 | 第25-26页 |
2.5 MIMO-IBC系统模型 | 第26-28页 |
2.6 本章小结 | 第28-29页 |
第三章 基于Co MP传输信道的迫零矩阵设计 | 第29-37页 |
3.1 引言 | 第29页 |
3.2 迫零矩阵设计 | 第29-35页 |
3.2.1 Co MP传输信道 | 第29-30页 |
3.2.2 划分子信道 | 第30页 |
3.2.3 设计协作集的迫零矩阵 | 第30-34页 |
3.2.4 派生信道模型 | 第34-35页 |
3.3 本章小结 | 第35-37页 |
第四章 干扰对齐方案设计 | 第37-57页 |
4.1 引言 | 第37页 |
4.2 派生信道的自然特性(Genericity) | 第37-41页 |
4.2.1 迫零矩阵对派生信道自然特性的影响 | 第38-40页 |
4.2.2 系统配置对派生信道自然特性的影响 | 第40-41页 |
4.3 经典干扰对齐公式 | 第41页 |
4.4 基于用户分组的干扰对齐方案 | 第41-45页 |
4.5 干扰对齐技术可行的充分条件 | 第45-46页 |
4.6 系统可达自由度的优化求解 | 第46-48页 |
4.7 系统可达自由度性能分析 | 第48-51页 |
4.8 干扰对齐设计方案的仿真性能分析 | 第51-56页 |
4.8.1 系统频谱效率的计算 | 第51-52页 |
4.8.2 MATLAB系统仿真程序 | 第52-56页 |
4.9 本章小结 | 第56-57页 |
第五章 干扰对齐技术的可行性 | 第57-67页 |
5.1 引言 | 第57页 |
5.2 建立派生信道的拓扑矩阵 | 第57-58页 |
5.3 重写经典干扰对齐公式 | 第58-59页 |
5.4 干扰对齐可行的必要条件 | 第59-66页 |
5.4.1 从“Properness”到“Feasibility” | 第59-60页 |
5.4.2“Properness”条件推导 | 第60-63页 |
5.4.3“Properness”条件是干扰对齐可行性的一个必要条件 | 第63-66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66-67页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第67-69页 |
6.1 研究结论 | 第67-68页 |
6.2 研究展望 | 第68-69页 |
参考文献 | 第69-73页 |
致谢 | 第73-75页 |
作者简介 | 第75-7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