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8页 |
缩略语/符号说明 | 第12-13页 |
前言 | 第13-17页 |
研究现状、成果 | 第13-16页 |
研究目的、方法 | 第16-17页 |
一、BM-MSCs对骨髓瘤细胞系干性的影响 | 第17-36页 |
1.1 对象和方法 | 第17-20页 |
1.1.1 细胞系 | 第17页 |
1.1.2 主要实验试剂 | 第17-18页 |
1.1.3 主要实验仪器 | 第18-19页 |
1.1.4 主要试剂配制 | 第19-20页 |
1.2 实验方法 | 第20-28页 |
1.2.1 细胞复苏、培养、传代与冻存 | 第20-21页 |
1.2.2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分离及培养 | 第21-22页 |
1.2.3 多发性骨髓瘤细胞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共培养 | 第22页 |
1.2.4 RNA的提取 | 第22-23页 |
1.2.5 反转录(RT)和实时定量PCR(Real Time PCR) | 第23-24页 |
1.2.6 蛋白的提取 | 第24-25页 |
1.2.7 Western Blot实验 | 第25-27页 |
1.2.8 软琼脂克隆形成实验 | 第27页 |
1.2.9 统计学分析 | 第27-28页 |
1.3 结果 | 第28-33页 |
1.3.1 正常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MSCs)的形态 | 第28页 |
1.3.2 正常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MSCs)促进LP-1和U266干性相关基因表达 | 第28-29页 |
1.3.3 正常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MSCs)促进LP-1和U266干性相关蛋白表达 | 第29-30页 |
1.3.4 正常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MSCs)促进LP-1和U266克隆形成率的增加 | 第30-31页 |
1.3.5 MM患者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MSCs)促进LP-1和U266干性相关基因表达 | 第31-32页 |
1.3.6 MM患者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MSCs)促进LP-1和U266干性相关蛋白表达 | 第32页 |
1.3.7 MM患者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MSCs)促进LP-1和U266克隆形成率的增加 | 第32-33页 |
1.4 讨论 | 第33-35页 |
1.5 小结 | 第35-36页 |
二、BTK在BM-MSCs促进骨髓瘤细胞干性中的机制探讨 | 第36-51页 |
2.1 材料、试剂与仪器 | 第36-38页 |
2.1.1 细胞系 | 第36页 |
2.1.2 主要实验试剂及其配制 | 第36-37页 |
2.1.3 主要实验仪器 | 第37-38页 |
2.2 实验方法 | 第38-45页 |
2.2.1 细胞复苏、培养、传代与冻存 | 第38页 |
2.2.2 RT-PCR 检测多发性骨髓瘤细胞株LP-1和U266单培养、与BM-MSCs共培养(直接接触组及Transwell组)中BTK表达的差异 | 第38-40页 |
2.2.3 RT-PCR检测加入与不加BTK抑制剂后直接接触组、Transwell组干性相关基因的表达 | 第40-41页 |
2.2.4 Western blot检测加入与不加BTK抑制剂后直接接触组、Transwell组干性相关蛋白的表达 | 第41-43页 |
2.2.5 软琼脂克隆形成实验检测加入与不加BTK抑制剂后直接接触组、Transwell组克隆形成能力的差异 | 第43-44页 |
2.2.6 统计学分析 | 第44-45页 |
2.3 结果 | 第45-48页 |
2.3.1 RT-PCR结果示多发性骨髓瘤细胞株LP-1和U266与骨髓瘤患者的BM-MSCs共培养后BTK表达上调 | 第45页 |
2.3.2 RT-PCR结果显示加入BTK抑制剂后直接接触组、Transwell组干性相关基因的表达下调 | 第45-46页 |
2.3.3 Western Blot结果显示加入BTK抑制剂后直接接触组、Transwell组干性相关蛋白表达下调 | 第46-47页 |
2.3.4 软琼脂克隆形成实验结果显示加入BTK抑制剂后直接接触组、Transwell组克隆形成能力下降 | 第47-48页 |
2.4 讨论 | 第48-50页 |
2.5 小结 | 第50-51页 |
结论 | 第51-52页 |
参考文献 | 第52-57页 |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 第57-58页 |
附录 | 第58-61页 |
综述 多发性骨髓瘤与间充质干细胞是“敌”是“友” | 第61-73页 |
综述参考文献 | 第68-73页 |
致谢 | 第73-75页 |
个人简历 | 第7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