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1 绪论 | 第9-18页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第9-10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9-10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0页 |
1.2 关键词阐释 | 第10-14页 |
1.2.1 公务员 | 第10-11页 |
1.2.2 公务员考核与绩效考核 | 第11-12页 |
1.2.3 考核制度 | 第12-14页 |
1.3 国内外研究综述 | 第14-16页 |
1.3.1 国外研究综述 | 第14页 |
1.3.2 国内研究综述 | 第14-16页 |
1.4 研究内容与方法 | 第16-18页 |
1.4.1 研究内容 | 第16-17页 |
1.4.2 研究方法 | 第17页 |
1.4.3 技术路线 | 第17-18页 |
2 朝阳市公务员考核制度实施的现状分析 | 第18-30页 |
2.1 朝阳市公务员考核制度制定的背景 | 第18-21页 |
2.1.1 朝阳市公务员队伍现状分析 | 第18-19页 |
2.1.2 朝阳市公务员岗位分类及特点 | 第19-20页 |
2.1.3 朝阳市公务员考核制度 | 第20-21页 |
2.2 朝阳市公务员考核制度实施情况分析 | 第21-26页 |
2.2.1 区市县公务员考核实施情况分析 | 第21-24页 |
2.2.3 市直公务员考核实施情况分析 | 第24-26页 |
2.3 朝阳市公务员考核制度实施效果分析 | 第26-30页 |
2.3.1 朝阳市公务员考核工作取得的成绩 | 第26页 |
2.3.2 朝阳市公务员考核制度存在的主要问题 | 第26-28页 |
2.3.3 朝阳市公务员考核制度存在主要问题的成因分析 | 第28-30页 |
3 完善朝阳市公务员考核制度的改进设计方案 | 第30-42页 |
3.1 设计的理论依据和技术方法 | 第30-32页 |
3.1.1 绩效考核与360度考核 | 第30-31页 |
3.1.2 服务型政府与岗位分类考核 | 第31-32页 |
3.2 国内外公务员考核方案研究成果 | 第32-35页 |
3.2.1 美国公务员考核方案 | 第33页 |
3.2.2 上海非领导职务公务员考核方案 | 第33-35页 |
3.3 朝阳市公务员考核方案 | 第35-39页 |
3.3.1 市直公务员考核方案 | 第35-39页 |
3.3.2 县市区公务员考核方案 | 第39页 |
3.4 朝阳市公务员考核设计方案可行性分析 | 第39-42页 |
3.4.1 朝阳市公务员考核设计方案的有利条件 | 第39-40页 |
3.4.2 朝阳市公务员考核设计方案的不利条件 | 第40页 |
3.4.3 朝阳市公务员考核设计方案的可行性分析 | 第40-42页 |
4 朝阳市公务员考核制度改进建议 | 第42-49页 |
4.1 提高对绩效考核的认识,树立绩效考核的观念 | 第42-43页 |
4.1.1 绩效考核的优点 | 第42页 |
4.1.2 如何实现绩效考核 | 第42-43页 |
4.2 完善考核指标的体系 | 第43-45页 |
4.2.1 科学设计考核指标体系 | 第43-44页 |
4.2.2 科学分配各个考核指标的权重 | 第44页 |
4.2.3 科学量化考核指标 | 第44-45页 |
4.3 优化考核方法和维度 | 第45-47页 |
4.3.1 采用平衡计分法考核 | 第45页 |
4.3.2 模糊综合评价法 | 第45-46页 |
4.3.3 实施360度考核 | 第46页 |
4.3.4 实施岗位分类考核 | 第46-47页 |
4.4 考核结果的运用 | 第47-49页 |
4.4.1 考核与奖励和工资挂钩 | 第47页 |
4.4.2 考核与晋升和职业生涯的规划挂钩 | 第47页 |
4.4.3 考核与培训挂钩 | 第47-49页 |
结论 | 第49-50页 |
参考文献 | 第50-52页 |
附录A 《公务员考核规定(试行)》 | 第52-56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 第56-57页 |
致谢 | 第57-5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