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间管桁架结构施工阶段及使用阶段连续性倒塌分析
摘要 | 第8-9页 |
Abstract | 第9-10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1-24页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第11-16页 |
1.1.1 空间管桁架结构的兴起 | 第11-12页 |
1.1.2 连续性倒塌事故 | 第12-16页 |
1.2 连续性倒塌定义与分类 | 第16-17页 |
1.2.1 连续性倒塌定义 | 第16页 |
1.2.2 连续性倒塌分类 | 第16-17页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7-22页 |
1.3.1 国外规范研究现状 | 第17-20页 |
1.3.2 国内规范研究现状 | 第20页 |
1.3.3 国外学术研究现状 | 第20-21页 |
1.3.4 国内学术研究现状 | 第21-22页 |
1.4 目前研究存在的问题 | 第22-23页 |
1.5 研究内容 | 第23-24页 |
第2章 连续性倒塌分析的关键问题 | 第24-28页 |
2.1 备用荷载路径法 | 第24-25页 |
2.2 拆除杆件的模拟 | 第25-26页 |
2.3 杆件失效准则 | 第26-27页 |
2.4 结构连续性倒塌的判定准则 | 第27-28页 |
第3章 杆件重要性的评价方法 | 第28-40页 |
3.1 前言 | 第28页 |
3.2 已研究的杆件重要性评价方法 | 第28-31页 |
3.2.1 基于应力敏感性的评价方法 | 第28-29页 |
3.2.2 基于位移敏感性的评价方法 | 第29页 |
3.2.3 基于能量的评价方法 | 第29-31页 |
3.3 修正应力敏感性评价方法 | 第31页 |
3.4 基于极限承载能力的评价方法 | 第31-34页 |
3.4.1 管桁架承载原理 | 第31页 |
3.4.2 管桁架倒塌的破坏机制 | 第31-33页 |
3.4.3 基于极限支反力的评价方法 | 第33-34页 |
3.5 杆件评价方法算例 | 第34-39页 |
3.5.1 建立管桁架模型 | 第34-35页 |
3.5.2 分析结果 | 第35-39页 |
3.6 本章小结 | 第39-40页 |
第4章 空间管桁架结构连续性倒塌分析 | 第40-73页 |
4.1 前言 | 第40页 |
4.2 工程概况 | 第40-41页 |
4.3 有限元模型 | 第41-43页 |
4.3.1 几何模型 | 第41-42页 |
4.3.2 模型参数 | 第42-43页 |
4.3.3 荷载组合 | 第43页 |
4.4 杆件重要性评价 | 第43-49页 |
4.4.1 桁架破坏机理 | 第44-45页 |
4.4.2 杆件评价计算 | 第45-47页 |
4.4.3 结构关键杆件 | 第47-49页 |
4.5 加载参数与判定准则 | 第49-51页 |
4.5.1 加载参数 | 第49-50页 |
4.5.2 杆件失效准则 | 第50-51页 |
4.5.3 连续性倒塌判定准则 | 第51页 |
4.6 连续性倒塌分析与判断 | 第51-66页 |
4.6.1 拆除主桁架4号上弦杆分析 | 第51-53页 |
4.6.2 拆除主桁架12号下弦杆分析 | 第53-54页 |
4.6.3 拆除主桁架38号斜腹杆分析 | 第54-57页 |
4.6.4 拆除主桁架39号斜腹杆分析 | 第57-59页 |
4.6.5 拆除次桁架10号上弦杆分析 | 第59-62页 |
4.6.6 拆除次桁架25号下弦杆分析 | 第62-64页 |
4.6.7 拆除次桁架51号斜腹杆分析 | 第64-66页 |
4.7 基于拓扑关系的连续性倒塌分析 | 第66-71页 |
4.7.1 主桁架上弦拓扑关系分析 | 第66-68页 |
4.7.2 主桁架斜腹杆拓扑关系分析 | 第68-71页 |
4.8 抗连续性倒塌建议 | 第71页 |
4.9 现场实测数据验证 | 第71-72页 |
4.10 本章小结 | 第72-73页 |
第5章 施工阶段连续性倒塌分析 | 第73-90页 |
5.1 前言 | 第73页 |
5.2 施工过程分析 | 第73-77页 |
5.2.1 施工过程模拟方法 | 第73-74页 |
5.2.2 施工过程模拟分析 | 第74-77页 |
5.3 施工阶段连续性倒塌分析 | 第77-89页 |
5.3.1 施工阶段关键杆件评价 | 第77-79页 |
5.3.2 施工阶段连续倒塌模拟 | 第79-80页 |
5.3.3 拆除主桁架1号上弦杆分析 | 第80-82页 |
5.3.4 拆除主桁架13号下弦杆 | 第82-84页 |
5.3.5 拆除主桁架6号上弦杆分析 | 第84-87页 |
5.3.6 拆除主桁架18号下弦杆分析 | 第87-89页 |
5.4 施工过程抗连续性倒塌建议 | 第89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89-90页 |
结论与展望 | 第90-92页 |
结论 | 第90-91页 |
展望 | 第91-92页 |
参考文献 | 第92-96页 |
致谢 | 第96-97页 |
附录A 攻读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第9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