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1.导论 | 第11-20页 |
1.1 选题的背景与缘由 | 第11-13页 |
1.1.1 现代化的核心:人的现代化 | 第11页 |
1.1.2 治理能力现代化:由“居民”向“公民”转变 | 第11-12页 |
1.1.3 中国民主政治现代化的困境:公民精神缺失 | 第12页 |
1.1.4 “雅典民主”——最具公民精神特质的政治文明范本 | 第12-13页 |
1.2 研究的意义和方法 | 第13-14页 |
1.2.1 本文的研究意义 | 第13页 |
1.2.2 本文的研究方法 | 第13-14页 |
1.3 相关文献综述 | 第14-19页 |
1.3.1 关于“雅典民主”的研究 | 第14-17页 |
1.3.2 关于公民与公民精神的研究 | 第17-19页 |
1.4 研究的逻辑思路 | 第19-20页 |
2.相关概念厘定与理论追溯 | 第20-29页 |
2.1 关于公民 | 第20-23页 |
2.1.1 两种公民观:共和主义范式与自由主义范式 | 第20-21页 |
2.1.2 代表性的理论解释模型 | 第21-23页 |
2.2 关于公民精神 | 第23-26页 |
2.2.1 不同理论学说对“公民精神”的关注 | 第23-25页 |
2.2.2 公民精神的含义与特征 | 第25页 |
2.2.3 公民精神与公民意识、公民文化 | 第25-26页 |
2.3 古希腊社会的公民精神 | 第26-29页 |
2.3.1 城邦与公民的依附关系 | 第26-27页 |
2.3.2 古希腊社会特点:“国-社”一体的公共空间 | 第27-29页 |
3.“雅典民主”公民精神的发展脉络 | 第29-35页 |
3.1 公民精神的初级形态:公民意识的萌芽 | 第29-30页 |
3.1.1 公民身份的产生与公民意识的开启 | 第29-30页 |
3.1.2 城邦制度的形成与公民权的建立 | 第30页 |
3.2 公民精神的成形阶段:民主与公民观念的深化 | 第30-33页 |
3.2.1 梭伦改革的中庸之道:公共精神的回归 | 第30-31页 |
3.2.2 克里斯提尼确立民主:明确平等的公民权利 | 第31-32页 |
3.2.3 伯里克利执政:强化公民参与下的公民荣誉感 | 第32-33页 |
3.3 公民精神的衰退阶段:公共秩序的废弛 | 第33-35页 |
4.“雅典民主”公民精神的示范性价值 | 第35-44页 |
4.1 法治价值维度——遵循良善秩序 | 第35-37页 |
4.1.1 对法规建构的注重 | 第35页 |
4.1.2 对和谐秩序的崇尚 | 第35-37页 |
4.2 公意价值维度——维护公共利益 | 第37-40页 |
4.2.1 对城邦利益的护卫 | 第37-38页 |
4.2.2 对言辩参与的热忱 | 第38-40页 |
4.3 德性价值维度——育化城邦“好公民” | 第40-44页 |
4.3.1 对教育文化的重视 | 第40-42页 |
4.3.2 对公民美德的习守 | 第42-44页 |
5.我国公民精神孱弱的现状与成因 | 第44-51页 |
5.1 公民精神孱弱的现状分析 | 第44-46页 |
5.1.1 公民身份意识薄弱:“群众”与“人民”身份意识 | 第44-45页 |
5.1.2 公共道德失范:“私利主义”与“事不关己” | 第45页 |
5.1.3 公民主体性不强:政治参与低下 | 第45-46页 |
5.2 公民精神孱弱的成因分析 | 第46-51页 |
5.2.1 自然与地理因素:高山大河之下的封闭环境 | 第46-47页 |
5.2.2 道德与文化传统:儒家文化的等级观念与伦理思想 | 第47-48页 |
5.2.3 历史与政治背景:封建集权下的君臣关系 | 第48页 |
5.2.4 经济形态的迟滞:小农经济与计划经济的影响 | 第48-49页 |
5.2.5 发展取向的偏离:“GDP至上”的经济功利主义 | 第49-51页 |
6.借鉴与超越:培育我国公民精神的探索与建议 | 第51-58页 |
6.1 治理背景下我国公民精神培育的宏观机制 | 第51-54页 |
6.1.1 国家层面:以“法治”为核心的制度建设 | 第52-53页 |
6.1.2 社会层面:以“第三部门”为主体的公民社会 | 第53-54页 |
6.1.3 市场层面:以“自由活力”为目标的市场经济 | 第54页 |
6.2 培育我国公民精神的具体建议 | 第54-58页 |
6.2.1 确立公民身份意识:法规制度明确公民主体地位和公民权利 | 第54-55页 |
6.2.2 提升公民道德素质:公民道德教育应符合现代社会要求 | 第55-56页 |
6.2.3 培养公民自治精神:从推行社区参与提升自治能力 | 第56-57页 |
6.2.4 激发公民参与能力:通过网络渠道增强公民话语权 | 第57-58页 |
结语 | 第58-60页 |
参考文献 | 第60-63页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第63-64页 |
致谢 | 第6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