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6-8页 |
Abstract | 第8-9页 |
绪论 | 第10-20页 |
一、提出问题的依据 | 第10页 |
二、选题意义 | 第10-11页 |
三、本文研究的方法、思路与创新点 | 第11-13页 |
四、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3-20页 |
第一章 马克思主义应从实践理解生产力问题 | 第20-32页 |
一、传统教科书对马克思主义生产力观的理解及其缺陷 | 第20-25页 |
(一)传统教科书对马克思主义生产力观的理解 | 第20-23页 |
(二)马克思主义传统生产力观的缺陷 | 第23-25页 |
二、从实践理解马克思主义生产力观的方法论及其主要内容 | 第25-32页 |
(一)关于从实践理解马克思主义生产力观的方法论 | 第26-29页 |
(二)从实践理解马克思主义生产力观的主要内容 | 第29-32页 |
第二章 关于从实践理解“第一生产力”的问题 | 第32-54页 |
一、“第一生产力”来源、发展、服务、检验于实践 | 第32-37页 |
(一)“第一生产力”来源于实践 | 第32-33页 |
(二)“第一生产力”发展于实践 | 第33-35页 |
(三)“第一生产力”服务于实践 | 第35-36页 |
(四)“第一生产力”检验于实践 | 第36-37页 |
二、在实践规定的人和社会发展的不同历史阶段上,在社会生产力中起关键作用的“第一生产力”是各不相同的 | 第37-42页 |
(一)在农耕文明的历史发展中,人对自然的依赖性是“人与自然”矛盾关系的主要方面,自然生产力是生产力中一种“起基础性、决定性作用”的生产力 | 第38-39页 |
(二)在自近代以来工业文明的历史发展中,科学技术是推动社会生产力发展中的“第一生产力” | 第39-41页 |
(三)在当代以及未来的社会发展过程中,科学技术的创新将仍会是继续推动社会前进的“第一生产力” | 第41-42页 |
三、在社会发展的同一历史阶段中,何种生产力成为推动社会生产力发展的“第一生产力”,要对具体情况做具体分析 | 第42-47页 |
(一)在社会基本矛盾尖锐的情况下,改革生产关系是推动社会生产力发展的“第一生产力” | 第42-43页 |
(二)在社会制度腐朽、阶级矛盾激化的情况下,变革旧的社会制度——即社会革命是推动社会生产力发展的“第一生产力” | 第43-45页 |
(三)在社会发展整体相对稳定的情况下,创新是推动社会生产力发展的“第一生产力” | 第45-47页 |
四、相对生产力发展的具体状况,科学技术是否是“第一生产力”,应对具体的问题做具体分析 | 第47-54页 |
(一)科学技术不是在任何历史发展阶段中、任何情况下都会是“第一生产力” | 第47-49页 |
(二)科学技术“第一生产力”作用的发挥,要受其赖以实现发挥作用的社会制度制约 | 第49-50页 |
(三)科学技术是一把双刃剑,应辩证看待“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问题 | 第50-54页 |
第三章 从实践理解“第一生产力”问题的重要意义 | 第54-62页 |
一、从实践理解“第一生产力”问题的理论意义 | 第54-57页 |
(一)从实践理解“第一生产力”问题,有助于丰富、深化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 | 第54-55页 |
(二)从实践理解“第一生产力”问题,有助于抓住“解放、发展生产力问题”的关键 | 第55-56页 |
(三)从实践理解“第一生产力”问题,有助于增进人们对社会主义优越性的认识 | 第56-57页 |
二、从实践理解“第一生产力”问题的实践意义 | 第57-62页 |
(一)从实践理解“第一生产力”问题,有助于为继续推进全面改革提供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的指导 | 第57-59页 |
(二)从实践理解“第一生产力”问题,有助于为解放、发展——人(实践主体)提供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的依据 | 第59-60页 |
(三)从实践理解“第一生产力”问题,有助于促进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科学发展 | 第60-62页 |
结语 | 第62-64页 |
参考文献 | 第64-68页 |
致谢 | 第68-70页 |
在校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7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