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绪论 | 第9-19页 |
1.研究现状 | 第9-13页 |
2.选题意义及价值 | 第13页 |
3.相关概念界定 | 第13-16页 |
4.“十七年”时期汉族作家少数民族题材文学创作概述 | 第16-19页 |
一、新中国的建立与“十七年”时期汉族作家少数民族题材小说创作 | 第19-28页 |
(一)新中国的国家“共和”与“国族”意识的建构 | 第19-22页 |
1.“共和”的国家民族意识对各民族的整合 | 第19-21页 |
2.少数民族的国家民族意识逐步加强 | 第21-22页 |
(二)新中国建立初期文艺政策的引导 | 第22-24页 |
(三)作家们的个体自觉选择 | 第24-28页 |
1.意识上从“非我族类”到“兄弟民族” | 第24-26页 |
2.创作上从猎奇心理到积极表述现实 | 第26-28页 |
二、“十七年”时期汉族作家少数民族题材创作中的国家民族意识表达 | 第28-51页 |
(一)从历史、现实、未来三个层面重新把少数民族纳入国家民族主体中 | 第28-38页 |
1.重新书写共同的历史记忆 | 第28-31页 |
2.描绘当下轰轰烈烈的革命生活 | 第31-35页 |
3.共同想象美好的未来 | 第35-38页 |
(二)少数民族地区传统体制没落与社会现代繁荣的对比书写 | 第38-45页 |
1.传统体制的没落 | 第39-41页 |
2.社会的现代繁荣 | 第41-45页 |
(三)国族建构下对少数民族日常生活与节庆的书写 | 第45-51页 |
1.对少数民族日常生活中国家符号的叙述 | 第46-49页 |
2.少数民族节庆书写中的国族认同仪式。 | 第49-51页 |
三、“十七年”时期汉族作家少数民族题材小说创作的思考 | 第51-62页 |
(一)小说中人物过分意识形态化 | 第51-54页 |
1.国族“形象大使”的过度美化 | 第51-53页 |
2.反面角色的过度丑化 | 第53-54页 |
(二)少数民族的传统习俗与伦理被政治理想遮蔽 | 第54-62页 |
1.以时代性的社会活动取代少数民族传统活动 | 第54-56页 |
2.对少数民族传统生活习俗及文化活动予以简单的价值评价 | 第56-59页 |
3.以割裂传统的方式来塑造具有国族意识的少数民族青少年形象 | 第59-62页 |
结语 | 第62-64页 |
参考文献 | 第64-68页 |
后记 | 第68-69页 |
在校期间论文发表情况 | 第6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