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6-7页 |
Abstract | 第7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1-19页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1页 |
1.2 大型货车行驶现状概述 | 第11-15页 |
1.2.1 大型货车占道行驶 | 第11-12页 |
1.2.2 大型货车占道行驶带来的危害 | 第12-13页 |
1.2.3 关于禁止大货车占道行驶的规定 | 第13-14页 |
1.2.4 目前国内外应对措所存在的问题 | 第14-15页 |
1.3 国内外针对大型货车的检测方法概述 | 第15-17页 |
1.3.1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5页 |
1.3.2 国内外针对大货车的检测技术 | 第15-17页 |
1.3.4 技术总结 | 第17页 |
1.4 论文结构 | 第17-19页 |
第2章 基于安全变道运动动态估计的违法占道判别模型研究 | 第19-33页 |
2.1 行车安全距离 | 第19-20页 |
2.2 基于摄像机成像原理的实际运动距离的计算 | 第20-21页 |
2.3 基于相邻车道安全变道的大货车持续违法占道判别模型 | 第21-31页 |
2.3.1 大货车长期违法占道判别模型的设计基础 | 第21页 |
2.3.2 大货车长期违法占道判别模型的设计思路 | 第21-22页 |
2.3.3 大货车长期违法占道判别模型的构建 | 第22-24页 |
2.3.4 大货车长期违法占道判别模型 | 第24-31页 |
2.3.4.1 模型一:相邻车道无车 | 第24-25页 |
2.3.4.2 模型二:相邻车道前方有车 | 第25-26页 |
2.3.4.3 模型三:相邻车道后方有车 | 第26-28页 |
2.3.4.4 模型四:相邻车道前后方都有车 | 第28-30页 |
2.3.4.5 判别模型的实现流程 | 第30-31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31-33页 |
第3章 违法判别模型的实现与测试 | 第33-55页 |
3.1 模型一:相邻车道无车 | 第33-37页 |
3.1.1 模型一的实现 | 第33页 |
3.1.2 模型一测试用例1 | 第33-35页 |
3.1.3 模型一测试用例2 | 第35-37页 |
3.2 模型二:相邻车道前方有车 | 第37-42页 |
3.2.1 模型二的实现 | 第38页 |
3.2.2 模型二测试用例1 | 第38-40页 |
3.2.3 模型二测试用例2 | 第40-42页 |
3.3 模型三:相邻车道后方有车 | 第42-47页 |
3.3.1 模型三的实现 | 第43页 |
3.3.2 模型三测试用例1 | 第43-45页 |
3.3.3 模型三测试用例2 | 第45-47页 |
3.4 模型四:相邻车道前后方都有车 | 第47-53页 |
3.4.1 模型四的实现 | 第48-49页 |
3.4.2 模型四测试用例1 | 第49-51页 |
3.4.3 模型四测试用例2 | 第51-53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53-55页 |
第4章 大货车长期违法占道行驶判别模型检测系统的实现 | 第55-65页 |
4.1 大货车长期违法占道行驶判别模型检测系统实现的基础 | 第56-59页 |
4.1.1 设备部署和信息采集 | 第56-59页 |
4.1.1.1 前端设备部署 | 第56-57页 |
4.1.1.2 大货车信息采集与处理 | 第57-59页 |
4.2 大货车违法占道信息处理及系统界面 | 第59-64页 |
4.2.1 登录 | 第59-60页 |
4.2.2 设备添加与视频查看 | 第60-61页 |
4.2.3 违法数据检索 | 第61-63页 |
4.2.4 违法数据统计 | 第63页 |
4.2.5 违法数据查询 | 第63-64页 |
4.3 本章小结 | 第64-65页 |
论文总结与展望 | 第65-66页 |
致谢 | 第66-67页 |
参考文献 | 第67-70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参与的科研项目 | 第7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