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6-7页 |
ABSTRACT | 第7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0-16页 |
1.1 葡萄无核机理研究进展 | 第10-11页 |
1.2 胚败育相关基因的研究 | 第11-13页 |
1.3 酵母双杂交技术的发展 | 第13-14页 |
1.4 F-box蛋白研究进展 | 第14-15页 |
1.5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第15-16页 |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 第16-27页 |
2.1 实验材料、仪器及试剂 | 第16页 |
2.1.1 植物材料 | 第16页 |
2.1.2 菌株及载体 | 第16页 |
2.1.3 溶液及试剂 | 第16页 |
2.1.4 仪器 | 第16页 |
2.2 无核白胚珠cDNA文库的构建 | 第16-20页 |
2.2.1 葡萄胚珠RNA的提取 | 第16-18页 |
2.2.2 双链cDNA的合成 | 第18-19页 |
2.2.3 纯化双链cDNA | 第19页 |
2.2.4 无核白葡萄酵母双杂交文库的构建 | 第19-20页 |
2.3 pGBKT7-VvSKIP31诱饵载体的构建 | 第20-22页 |
2.3.1 VvSKIP31基因的克隆 | 第20-21页 |
2.3.2 诱饵质粒pGBKT7-VvSKIP31的构建 | 第21-22页 |
2.4 pGBKT7-VvSKIP31诱饵载体的鉴定 | 第22-23页 |
2.4.1 诱饵蛋白在酵母细胞中转录激活作用的检测 | 第22页 |
2.4.2 诱饵蛋白对酵母细胞毒性的检测 | 第22-23页 |
2.5 VvSKIP31互作蛋白的筛选 | 第23-24页 |
2.5.1 诱饵载体转化酵母感受态细胞 | 第23页 |
2.5.2 Mating筛选互作蛋白 | 第23-24页 |
2.5.3 阳性克隆的鉴定 | 第24页 |
2.6 候选基因回复杂交验证 | 第24-25页 |
2.6.1 克隆SKIP31、CSN5a和NAC72基因全长 | 第25页 |
2.6.2 回复验证SKIP31与CSN5a和NAC72 | 第25页 |
2.7 候选基因表达模式分析 | 第25-27页 |
2.7.1 不同组织器官定量RT-PCR检测 | 第25-26页 |
2.7.2 胚珠发育的不同时期定量RT-PCR检测 | 第26-27页 |
第三章 结果与分析 | 第27-41页 |
3.1 无核白胚珠酵母cDNA文库的构建 | 第27-28页 |
3.1.1 无核白胚珠cDNA的合成 | 第27页 |
3.1.2 文库的转化及转化效率的计算 | 第27-28页 |
3.2 pGBKT7-VvSKIP31诱饵载体的构建 | 第28-30页 |
3.2.1 VvSKIP31基因的克隆 | 第28-30页 |
3.2.2 重组pGBKT7-Vv SKIP31酵母诱饵质粒的鉴定 | 第30页 |
3.3 诱饵载体的毒性和自激活验证 | 第30-31页 |
3.4 筛选与VvSKIP31互作的蛋白 | 第31-33页 |
3.4.1 Mating筛选欧洲葡萄F-box基因SKIP31的互作蛋白 | 第31-32页 |
3.4.2 阳性克隆的鉴定 | 第32-33页 |
3.4.3 阳性克隆的序列分析 | 第33页 |
3.5 候选基因的克隆及回复验证 | 第33-37页 |
3.5.1 SKIP31、CSN5a和NAC72的克隆及载体构建 | 第33-36页 |
3.5.2 SKIP31与CSN5a和NAC72的回复验证 | 第36-37页 |
3.6 SKIP31、CSN5a和NAC72基因表达模式分析 | 第37-41页 |
3.6.1 无核相关基因在无核白不同组织器官表达分析 | 第37-39页 |
3.6.2 无核相关基因在胚珠发育不同时期的表达分析 | 第39-41页 |
第四章 讨论与结论 | 第41-45页 |
4.1 讨论 | 第41-44页 |
4.2 结论 | 第44-45页 |
参考文献 | 第45-50页 |
缩略词 | 第50-51页 |
致谢 | 第51-52页 |
作者简介 | 第5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