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化学工业论文--一般性问题论文--化学反应过程论文--燃烧过程论文--燃料与燃烧论文

基于实验室模拟我国农作物秸秆与家用煤炭燃烧的PM2.5排放特征研究

致谢第4-6页
摘要第6-8页
Abstract第8-9页
1 绪论第13-31页
    1.1 研究背景第14-21页
        1.1.1 生物质和煤炭的燃烧过程及其大气污染物的产生第14-16页
        1.1.2 生物质和家用煤炭燃烧排放PM_(2.5)和多环芳烃的污染危害第16-21页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第21-29页
        1.2.1 燃烧源采样方法第21-25页
        1.2.2 燃烧源源谱特征和排放因子的研究意义和进展第25-29页
    1.3 研究目的、意义和方法第29-31页
        1.3.1 研究意义和目的第29页
        1.3.2 主要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第29-31页
2 实验室模拟采样测试平台及源样品采集与分析方法的建立第31-51页
    2.1 实验室模拟采样测试平台的建立第31-39页
        2.1.1 大型燃烧腔的设计及性能评价第33-37页
        2.1.2 稀释通道采样系统的设计及性能评价第37-38页
        2.1.3 其他采样/在线监测仪器第38-39页
    2.2 源样品的采集与分析第39-46页
        2.2.1 燃料的采集及元素与工业分析第39-41页
        2.2.2 源样品的采样方法第41-42页
        2.2.3 源样品的分析方法第42-46页
    2.3 数据处理方法和质量控制第46-51页
        2.3.1 排放因子和源谱的计算方法第46-47页
        2.3.2 实验室模拟系统的质量控制(QA/QC)第47-48页
        2.3.3 化学组分分析仪器的质量控制(QA/QC)第48-51页
3 PM_(2.5) 的排放特征第51-75页
    3.1 农作物秸秆燃烧源PM_(2.5)的排放特征第51-63页
        3.1.1 排放因子第51-57页
        3.1.2 源谱特征第57-63页
    3.2 家用煤炭燃烧源PM_(2.5)的排放特征第63-72页
        3.2.1 排放因子第63-69页
        3.2.2 源谱特征第69-72页
    3.3 农作物秸秆与家用煤炭燃烧源PM_(2.5)排放特征比较第72-74页
    3.4 小结第74-75页
4 多环芳烃的排放特征第75-95页
    4.1 农作物秸秆燃烧的PAHs排放特征第75-81页
        4.1.1 排放因子第75-77页
        4.1.2 PAHs成分谱及同分异构体特征比值第77-81页
    4.2 家用煤炭燃烧的PAHs排放特征第81-88页
        4.2.1 排放因子第81-86页
        4.2.2 PAHs成分谱及同分异构体特征比值第86-88页
    4.3 农作物秸秆燃烧与家用煤炭燃烧源的PAHs排放特征对比第88-92页
        4.3.1 颗粒态PAHs的排放因子与谱分布第88-89页
        4.3.2 PAHs同分异构体特征比值第89-92页
    4.4 小结第92-95页
5 我国农作物秸秆和家用煤炭燃烧排放PM_(2.5)的排放清单建立第95-113页
    5.1 排放源清单的建立方法第95-96页
    5.2 省级活动水平的建立第96-104页
        5.2.1 我国农作物秸秆露天燃烧和家用燃烧的活动水平第96-104页
        5.2.2 我国家用煤炭燃烧的活动水平第104页
    5.3 排放源清单的建立方法第104-105页
    5.4 农作物秸秆燃烧源PM_(2.5)及其关键化学组分的清单建立第105-108页
    5.5 家用煤炭燃烧源PM_(2.5)及其关键化学组分的清单建立第108-109页
    5.6 排放清单不确定性分析第109-111页
    5.7 小结第111-113页
6 清洁燃料半焦的减排效应第113-123页
    6.1 半焦简介第113-114页
    6.2 源谱特征第114-117页
    6.3 排放因子第117-118页
    6.4 清洁燃料半焦的减排效应第118-120页
    6.5 小结第120-123页
7 结论与展望第123-127页
    7.1 主要结论第123页
    7.2 PM_(2.5) 的排放特征第123-124页
    7.3 PAHs的排放特征第124页
    7.4 排放清单第124-125页
    7.5 清洁燃料半焦的减排效应第125页
    7.6 未来展望和不足第125-127页
参考文献第127-139页
图目录第139-141页
表目录第141-143页
作者简介第143-145页
发表及待发表文章目录第145页

论文共145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内质网应激在糖尿病因素取消瑞芬太尼后处理心肌保护中的作用
下一篇:维持性腹膜透析患者血基质金属蛋白酶与钙磷代谢及心室重构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