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宗元论说文论辩艺术研究
| 摘要 | 第3-4页 |
| Abstract | 第4页 |
| 1 绪论 | 第6-11页 |
| 1.1 研究综述 | 第6-9页 |
| 1.2 选题意义 | 第9-10页 |
| 1.3 论文的创新点和重难点 | 第10-11页 |
| 2 唐前论辩艺术的发展 | 第11-30页 |
| 2.1 先秦至汉代的论辩方式 | 第11-21页 |
| 2.1.1 以事实为依据 | 第15-17页 |
| 2.1.2 逻辑论证初步运用 | 第17-21页 |
| 2.2 魏晋到初盛唐论辩方式的发展 | 第21-30页 |
| 2.2.1 玄理及论辩 | 第21-24页 |
| 2.2.2 佛教论辩技巧 | 第24-29页 |
| 2.2.3 初盛唐论辩文的发展 | 第29-30页 |
| 3 柳宗元论说文的论辩艺术及其意义 | 第30-59页 |
| 3.1 对佛教论辩艺术的进一步运用 | 第33-48页 |
| 3.1.1 名相辨析 | 第33-36页 |
| 3.1.2 佛教譬喻 | 第36-39页 |
| 3.1.3 归纳与演绎 | 第39-43页 |
| 3.1.4 辩证逻辑的自觉运用 | 第43-45页 |
| 3.1.5 反问性排比 | 第45-48页 |
| 3.2 儒家理念的整合与推动 | 第48-53页 |
| 3.2.1 现实感与生命本体意识 | 第48-51页 |
| 3.2.2 实用理性与入仕精神 | 第51-53页 |
| 3.3 援佛宗儒的方法论意义 | 第53-59页 |
| 3.3.1 援佛学之辩宗儒家之理 | 第54-55页 |
| 3.3.2 从“与孔子合”到“与道合” | 第55-59页 |
| 4 柳宗元论辩艺术的影响 | 第59-68页 |
| 4.1 韩、柳论辩艺术的共性与个性 | 第59-63页 |
| 4.2 柳宗元论辩艺术的近响与远音 | 第63-68页 |
| 结论 | 第68-69页 |
| 参考文献 | 第69-73页 |
| 在读期间发表论文 | 第73-74页 |
| 后记 | 第7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