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友兰早期人生哲学述评
中文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页 |
绪论 | 第7-15页 |
一、选题背景 | 第7页 |
二、研究现状综述 | 第7-12页 |
三、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 第12-13页 |
四、相关概念阐释 | 第13-15页 |
第一章 人物生平及其哲学活动 | 第15-20页 |
1.1 人生哲学的创立 | 第15-17页 |
1.2 人生哲学的新发展 | 第17-18页 |
1.3 人生哲学的反思和总结 | 第18-20页 |
第二章 早期人生哲学的形成背景与思想渊源 | 第20-27页 |
2.1 亘古未有之变局 | 第20-21页 |
2.2 中学渊源 | 第21-24页 |
2.2.1 四书五经的人文熏陶 | 第21-22页 |
2.2.2 蔡元培、梁漱溟、胡适等人的影响 | 第22-24页 |
2.3 西学渊源 | 第24-26页 |
2.4 直接影响 | 第26-27页 |
第三章 早期人生哲学的内容 | 第27-45页 |
3.1 宇宙观和人生观 | 第27-31页 |
3.1.1 天人关系 | 第27-28页 |
3.1.2 人性论 | 第28-29页 |
3.1.3 何谓人生 | 第29-30页 |
3.1.4 不死和不朽 | 第30-31页 |
3.2 修养方法 | 第31-35页 |
3.2.1 理智 | 第31-33页 |
3.2.2 中道 | 第33-35页 |
3.3 幸福观 | 第35-39页 |
3.3.1 合理的幸福 | 第35-36页 |
3.3.2 境界说 | 第36-39页 |
3.4 孔子论 | 第39-41页 |
3.4.1 孔子早于老子 | 第39-40页 |
3.4.2 至圣先师——孔子 | 第40-41页 |
3.4.3 注重礼之本 | 第41页 |
3.5 宗教观 | 第41-45页 |
3.5.1 以艺术的眼光看宗教 | 第41-43页 |
3.5.2 宗教与人生 | 第43-45页 |
第四章 早期人生哲学的特征 | 第45-51页 |
4.1 中西兼容并蓄的人生观 | 第45-46页 |
4.2 儒、道思想的融合 | 第46-47页 |
4.3 文化自觉意识 | 第47-49页 |
4.4 儒家传统人生观的现代化 | 第49-51页 |
第五章 早期人生哲学的影响和不足 | 第51-56页 |
5.1 早期人生哲学对冯友兰整个哲学活动的影响 | 第51-53页 |
5.1.1 关注国家、民族命运的爱国情怀 | 第51-52页 |
5.1.2 对“诚”的论述较少 | 第52-53页 |
5.2 早期人生哲学对社会的影响和启示 | 第53-56页 |
5.2.1 积极方面 | 第53-54页 |
5.2.2 消极方面 | 第54页 |
5.2.3 对青年的启示 | 第54-56页 |
参考文献 | 第56-60页 |
攻读硕士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 第60-61页 |
致谢 | 第6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