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农业科学论文--林业论文--林业基础科学论文--森林水文学论文

北京山区不同林分水文生态效应特征

摘要第5-7页
ABSTRACT第7-8页
目录第9-14页
引言第14-16页
1 国内外相关研究进展第16-29页
    1.1 生态水文学的发展第16页
    1.2 森林生态系统水文过程研究第16-24页
        1.2.1 林冠层水文效应第17-20页
        1.2.2 枯落物层水文效应第20页
        1.2.3 土壤层水文效应第20-22页
        1.2.4 林地径流的形成机制第22-23页
        1.2.5 林地蒸发散估算第23-24页
    1.3 森林生态系统水分利用效率研究第24-25页
    1.4 生态水文模型研究第25-26页
    1.5 森林经营措施研究第26-27页
    1.6 存在问题与发展方向第27-29页
        1.6.1 森林水文研究及森林经营中存在的问题第27-28页
        1.6.2 发展方向第28-29页
2 研究区概况第29-37页
    2.1 北京山区概况第29-33页
        2.1.1 区域位置第29页
        2.1.2 地质地貌第29-30页
        2.1.3 气候特点第30页
        2.1.4 水文特征第30-32页
        2.1.5 植被特征第32-33页
    2.2 北京市八达岭林场概况第33-37页
        2.2.1 地理位置第33页
        2.2.2 地貌及土壤第33-34页
        2.2.3 气候及水文第34页
        2.2.4 植物及动物第34-35页
        2.2.5 研究区森林经营措施第35-37页
3 研究目的、内容和方法第37-54页
    3.1 研究目的第37页
    3.2 研究内容第37-38页
    3.3 技术路线第38-40页
    3.4 研究方法第40-54页
        3.4.1 样地设置第40-41页
        3.4.2 样地概况第41-43页
        3.4.3 测试内容与方法第43-54页
4 研究区气象变化特征分析第54-61页
    4.1 太阳辐射第54-55页
    4.2 温度第55-56页
    4.3 相对湿度第56-57页
    4.4 风速第57页
    4.5 大气降雨第57-59页
    4.6 潜在蒸发散第59页
    4.7 小结第59-61页
5 典型林分冠层结构与地上生物量第61-74页
    5.1 不同林分叶面积指数(LAI)动态第61-66页
        5.1.1 不同密度的元宝枫林分的LAI第61-62页
        5.1.2 不同密度、坡位的油松林分LAI第62-65页
        5.1.3 不同树种组成林分的LAI第65-66页
    5.2 研究区植被LAI空间变异性特征第66-68页
    5.3 典型林分生物量特征第68-73页
        5.3.1 典型树种的异速生长过程第68-69页
        5.3.2 典型林分乔木生物量动态变化特征第69-73页
    5.4 小结第73-74页
6 不同林分类型的林冠层水文特征第74-91页
    6.1 不同林分的树干茎流特征第74页
    6.2 不同林分的穿透降雨特征第74-79页
        6.2.1 不同林分密度的元宝枫林分穿透降雨第74-75页
        6.2.2 不同密度与坡向油松林分穿透降雨第75-79页
    6.3 有效降雨特征第79-81页
    6.4 典型林分的冠层截留及模型分析第81-86页
        6.4.1 修正后的Gash模型介绍第81-83页
        6.4.2 参数计算第83-84页
        6.4.3 林冠截留模拟第84-86页
    6.5 不同林分类型的林木蒸腾量第86-89页
        6.5.1 胸径、树高与蒸腾的关系第86-87页
        6.5.2 林分密度对蒸腾的影响第87-89页
    6.6 小结第89-91页
7 不同林分类型枯落物层水文效应第91-98页
    7.1 不同林分枯落物累积量第91-93页
    7.2 典型林分枯落物层水文效应第93-96页
        7.2.1 枯落物吸持水能力及影响因素第93-94页
        7.2.2 枯落物层降雨截留特征第94-95页
        7.2.3 枯落物有效截留量与最大持水量关系第95-96页
    7.3 小结第96-98页
8 不同林分类型的土壤层水文效应第98-116页
    8.1 林地土壤水力学的特征第98-103页
        8.1.1 典型林分的土壤水分特征曲线第98-101页
        8.1.2 典型林分的土壤有效持水量第101-102页
        8.1.3 不同林分的土壤入渗速率第102-103页
        8.1.4 研究区土壤转换函数的构建第103页
    8.2 林地土壤水分动态特征第103-111页
        8.2.1 林分密度与土壤水分动态第104-107页
        8.2.2 树种组成与土壤水分动态第107-110页
        8.2.3 林地坡与对土壤水分动态第110-111页
    8.3 林地土壤蒸发动态特征第111-115页
        8.3.1 不同林分的土壤蒸发量第111-113页
        8.3.2 不同林分的林内蒸发系数第113-115页
    8.4 小结第115-116页
9 不同林分类型的地表径流特征第116-125页
    9.1 典型林分的坡面径流第116-118页
    9.2 坡面径流的影响因子第118-119页
    9.3 坡面激流的模拟分析第119-123页
        9.3.1 SCS-CN模型简介第119页
        9.3.2 模型结构第119-120页
        9.3.3 参数CN的统计模式构建第120页
        9.3.4 模型检验第120-123页
    9.4 小结第123-125页
10 坡面水量平衡要素模拟及分析第125-138页
    10.1 Brook 90模型介绍第125-127页
    10.2 模型的检验与率定第127-133页
        10.2.1 参数率定第127-131页
        10.2.2 模型检验第131-133页
    10.3 坡面水文过程模拟分析第133-137页
        10.3.1 林分蒸发散第134页
        10.3.2 林冠截留第134-135页
        10.3.3 地表径流第135-136页
        10.3.4 土壤层含水量变化量第136-137页
    10.4 小结第137-138页
11 典型林分的水分利用效率与适宜密度第138-144页
    11.1 典型林分水分利用效率第138-142页
        11.1.1 油松林水分利用效率第138-139页
        11.1.2 元宝枫林水分利用效率第139-140页
        11.1.3 针阔混交林水分利用效率第140-142页
    11.2 典型林分的适宜密度第142-143页
        11.2.1 典型树种水分利用效率第142页
        11.2.2 适宜林分密度确定第142-143页
    11.3 小结第143-144页
12 结论与讨论第144-149页
    12.1 结论第144-147页
    12.2 本文特色与创新点第147-148页
    12.3 讨论第148-149页
参考文献第149-160页
个人简介第160-162页
导师简介第162-163页
致谢第163-164页

论文共164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3D打印髋臼模型在髋臼缺损翻修中的初步应用
下一篇:伯尔尼髋臼周围截骨术治疗髋关节发育不良疗效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