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1章 研究背景 | 第10-14页 |
1.1 历史街区的概念 | 第10-11页 |
1.2 历史街区的价值 | 第11页 |
1.3 夹缝时期历史街区改造三类方式 | 第11-12页 |
1.4 发展趋势 | 第12-14页 |
第2章 昙华林历史街区现状分析 | 第14-25页 |
2.1 昙华林历史街区调查问卷及数据分析 | 第14-20页 |
2.1.1 调查对象及方式 | 第14-15页 |
2.1.2 被调查者对昙华林历史街区现状的认识及分析 | 第15-17页 |
2.1.3 被调查者对昙华林历史街区改造后发展方向期待分析 | 第17-18页 |
2.1.4 昙华林历史文化街区现存历史建筑的现状分析 | 第18-20页 |
2.2 昙华林历史街区待改造现状问题总结 | 第20-25页 |
2.2.1 文化特色的千街一面 | 第20-21页 |
2.2.2 公共活动空间及公共绿地的缺失 | 第21-22页 |
2.2.3 街区空间环境亟待优化 | 第22-23页 |
2.2.4 地面铺装的特色挖掘 | 第23-25页 |
第3章 基于POE的历史文化街区街道空间预测研究 | 第25-37页 |
3.1 使用后评价(POE) | 第25-26页 |
3.1.1 使用后评价(POE)的概念 | 第25页 |
3.1.2 使用后评价(POE)在历史街区改造中的运用模式 | 第25-26页 |
3.2 国内外历史街区改造POE理论应用现状 | 第26-30页 |
3.2.1 研究现状文献数据趋势分析 | 第26-27页 |
3.2.2 国内外历史街区改造POE实践现状分析 | 第27-30页 |
3.3 六城历史文化街区POE数据研究及模型建立 | 第30-37页 |
3.3.1 六城POE数据采样内容简述 | 第30-31页 |
3.3.2 基于POE的六城定量数据分析 | 第31-33页 |
3.3.3 基于POE数据的街道空间预测及初期模型 | 第33-37页 |
第4章 基于POE的昙华林历史文化街区保护性改造方案设计 | 第37-65页 |
4.1 研究目标、内容、范围 | 第37-43页 |
4.1.1 研究目标 | 第37-39页 |
4.1.2 研究内容 | 第39-41页 |
4.1.3 研究范围 | 第41-43页 |
4.2 基于POE的昙华林历史街区改造方案总体设计 | 第43-51页 |
4.2.1 基于POE的设计构思过程 | 第44-47页 |
4.2.2 基于POE的昙华林历史街区改造模式 | 第47-51页 |
4.3 基于POE的昙华林历史街区中临街立面的保护和改造方案设计 | 第51-54页 |
4.3.1 老街的改造——铺装及立面 | 第51-52页 |
4.3.2 建筑的改造——外墙及立面元素 | 第52-53页 |
4.3.3 公共空间的改造——休闲绿地及公共设施 | 第53-54页 |
4.4 基于POE的昙华林历史文化街区宅间巷里的铺装设计 | 第54-59页 |
4.4.1 设计理念 | 第54-57页 |
4.4.2 设计方法 | 第57-59页 |
4.5 基于POE的昙华林历史文化街区景观小品文化认同设计 | 第59-65页 |
4.5.1 历史文化街区景观小品设计原则 | 第59-61页 |
4.5.2 历史文化街区景观小品文化元素的赋予 | 第61-63页 |
4.5.3 昙华林历史街区景观小品改造意义探讨 | 第63-65页 |
第5章 研究结论和展望 | 第65-68页 |
5.1 研究结论及创新点 | 第65-66页 |
5.1.1 物质环境评价 | 第65页 |
5.1.2 商业界面对历史文化街区的活跃度影响 | 第65-66页 |
5.2 研究不足和展望 | 第66-68页 |
5.2.1 获取数据及量化过程存在误差 | 第66页 |
5.2.2 研究方法和数据分析仍有完善空间 | 第66页 |
5.2.3 昙华林历史文化街区改造范式研究展望 | 第66-68页 |
参考文献 | 第68-71页 |
致谢 | 第7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