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1 引言 | 第10-18页 |
1.1 桦褐孔菌黑色素的研究 | 第10-12页 |
1.1.1 桦褐孔菌概述 | 第10页 |
1.1.2 桦褐孔菌黑色素的形成途径 | 第10-11页 |
1.1.3 桦褐孔菌NPM基因簇的概述 | 第11-12页 |
1.2 利用构巢曲霉研究桦褐孔菌NRPS/PKS的策略 | 第12-14页 |
1.2.1 构巢曲霉的研究背景 | 第12-13页 |
1.2.2 酿酒酵母构建葡萄糖淀粉酶表达载体的优势 | 第13-14页 |
1.3 NRPS/PKS基因分段表达的宿主选择策略 | 第14-15页 |
1.4 次级产物的提取技术 | 第15-16页 |
1.5 本文的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16-18页 |
2 对摇瓶发酵和异源表达的桦褐孔菌的产物进行抗氧化能力的鉴定 | 第18-26页 |
2.1 材料 | 第18-20页 |
2.1.1 菌株 | 第18-19页 |
2.1.2 主要试剂 | 第19页 |
2.1.3 主要仪器设备 | 第19页 |
2.1.4 基本溶液和培养基的配方 | 第19-20页 |
2.2 试验方法 | 第20-23页 |
2.2.1 样品的准备 | 第20页 |
2.2.2 制备葡聚糖凝胶G-50的悬浮液 | 第20-22页 |
2.2.3 样品的浓缩 | 第22页 |
2.2.4 清除自由基 | 第22-23页 |
2.3 结果与分析 | 第23-24页 |
2.4 小结 | 第24-26页 |
3 利用酵母同源重组构建glaA融合蛋白表达载体 | 第26-44页 |
3.1 材料 | 第26-28页 |
3.1.1 菌株 | 第26-27页 |
3.1.2 主要试剂 | 第27页 |
3.1.3 主要仪器设备 | 第27页 |
3.1.4 基本溶液和培养基的配方 | 第27-28页 |
3.2 试验方法 | 第28-38页 |
3.2.1 所需目的基因片段的克隆 | 第28-32页 |
3.2.2 利用酿酒酵母同源重组构建质粒 | 第32-38页 |
3.3 结果与分析 | 第38-41页 |
3.3.1 基因的克隆与检测 | 第38页 |
3.3.2 转化子的鉴定 | 第38-40页 |
3.3.3 检测提取的质粒 | 第40-41页 |
3.4 讨论与分析 | 第41-42页 |
3.5 小结 | 第42-44页 |
4 利用构巢曲霉葡萄糖淀粉酶基因进行异源蛋白表达 | 第44-62页 |
4.1 材料 | 第44-46页 |
4.1.1 菌株 | 第44页 |
4.1.2 主要试剂 | 第44-45页 |
4.1.3 主要仪器设备 | 第45页 |
4.1.4 基本溶液和培养基的配方 | 第45-46页 |
4.2 试验方法 | 第46-56页 |
4.2.1 获取共转片段 | 第46-50页 |
4.2.2 转化并检测 | 第50-53页 |
4.2.3 蛋白表达 | 第53-56页 |
4.3 结果分析 | 第56-60页 |
4.3.1 基因的克隆与检测 | 第56-60页 |
4.4 讨论与分析 | 第60-61页 |
4.5 小结 | 第61-62页 |
5 通过不同的宿主分段表达基因NRPS/PKS | 第62-84页 |
5.1 材料 | 第62-64页 |
5.1.1 菌株 | 第62页 |
5.1.2 主要试剂 | 第62-63页 |
5.1.3 主要仪器设备 | 第63页 |
5.1.4 溶液及培养基的配方 | 第63-64页 |
5.2 实验方法 | 第64-74页 |
5.2.1 制备桦褐孔菌的cDNA | 第64-65页 |
5.2.2 关键基因的克隆 | 第65-67页 |
5.2.3 基因与表达载体的连接 | 第67-68页 |
5.2.4 转化及鉴定 | 第68-69页 |
5.2.5 融合蛋白的表达 | 第69-71页 |
5.2.6 蛋白纯化 | 第71-73页 |
5.2.7 蛋白体外反应并检测 | 第73-74页 |
5.3 结果分析 | 第74-81页 |
5.3.1 目的基因NRPS/PKS NRPS和NRPS/PKS_PKS的克隆 | 第74页 |
5.3.2 载体的双酶切检测 | 第74-75页 |
5.3.3 重组载体的检测和重组菌株的筛选 | 第75-78页 |
5.3.4 重组载体的表达 | 第78-79页 |
5.3.5 液相分析 | 第79-81页 |
5.4 讨论与分析 | 第81-82页 |
5.5 小结 | 第82-84页 |
6 结论 | 第84-86页 |
参考文献 | 第86-92页 |
致谢 | 第92-94页 |
作者简历 | 第94-96页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第9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