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9页 |
论文创新点摘要 | 第10-15页 |
绪论 | 第15-32页 |
(一)选题依据及意义 | 第15-17页 |
1.选题依据 | 第15-16页 |
2.选题的意义 | 第16-17页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7-30页 |
1.国外研究现状 | 第17-22页 |
2.国内研究现状 | 第22-30页 |
(三)研究思路、研究方法和创新之处 | 第30-32页 |
1.研究思路 | 第30页 |
2.研究方法 | 第30-31页 |
3.创新之处 | 第31-32页 |
一、五位一体生产方式理论 | 第32-44页 |
(一)马克思的生产方式理论 | 第32-37页 |
1.马克思关于生产方式的理论 | 第32-34页 |
2.马克思关于全面生产的理论 | 第34-37页 |
(二)五位一体生产方式理论 | 第37-44页 |
1.五位一体建设总体布局理论 | 第38-39页 |
2.五位一体建设总体布局理论本质上是五位一体生产方式理论 | 第39-41页 |
3.从五位一体建设总体布局到五位一体生产方式 | 第41-44页 |
二、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三农”理论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战略 | 第44-78页 |
(一)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三农”理论 | 第44-62页 |
1.马克思、恩格斯的“三农”理论 | 第44-45页 |
2.列宁的“三农”理论 | 第45-47页 |
3.毛泽东的“三农”理论 | 第47-54页 |
4.邓小平的“三农”理论 | 第54-57页 |
5.江泽民的“三农”理论 | 第57-58页 |
6.胡锦涛的“三农”理论 | 第58-62页 |
(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战略阐释 | 第62-73页 |
1.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战略的提出 | 第62-64页 |
2.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战略的任务目标 | 第64-67页 |
3.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战略的特征 | 第67-70页 |
4.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战略的时代价值 | 第70-73页 |
(三)五位一体生产方式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关系 | 第73-78页 |
1.五位一体生产方式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提出了新要求 | 第73-74页 |
2.五位一体生产方式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提出了新要求 | 第74-75页 |
3.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对落实五位一体生产方式的重要作用 | 第75-78页 |
三、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成就、存在问题和问题的原因探析 | 第78-85页 |
(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成就 | 第79-81页 |
1.粮食等重要农产品持续增产,为确保粮食安全奠定了基础 | 第79页 |
2.农民收入持续增长,为生活改善奠定了基础 | 第79页 |
3.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持续加强,为农村面貌改善奠定了基础 | 第79页 |
4.农村社会事业持续发展,为破解城乡二元结构奠定了基础 | 第79-80页 |
5.农村社会安定祥,为和谐社会建设奠定了基础 | 第80-81页 |
(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 第81-83页 |
1.农村地区经济发展仍然缓慢 | 第81页 |
2.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存在薄弱环节 | 第81-82页 |
3.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相对薄弱 | 第82页 |
4.农村社会建设仍然滞后 | 第82页 |
5.农村环境污染日益严重 | 第82-83页 |
(三)存在问题的原因探析 | 第83-85页 |
1.城乡二元社会结构原因 | 第83页 |
2.不合理的低价征地行为,直接侵犯农民利益 | 第83页 |
3.农村生态环境破坏严重,冲击农业可持续发展 | 第83页 |
4.农村基本经营制度有待完善 | 第83-84页 |
5.农村金融体制改革亟待加强 | 第84页 |
6.农村思想政治建设和文化教育事业发展有待加强 | 第84-85页 |
四、发达国家和地区农业农村现代化的经验与启示 | 第85-93页 |
(一)发达国家和地区农业农村现代化的经验 | 第85-89页 |
1.美国的经验 | 第85-86页 |
2.法国的经验 | 第86-87页 |
3.日本的经验 | 第87-88页 |
4.我国台湾地区的经验 | 第88-89页 |
(二)发达国家和地区农业农村现代化的特征 | 第89-90页 |
1.立足国情,从实际出发 | 第89页 |
2.都经过了由初级阶段到高级阶段的持续发展 | 第89页 |
3.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 | 第89-90页 |
4.不断加强国家对农业和农村现代化的支持和保护 | 第90页 |
(三)对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启示 | 第90-93页 |
1.政府对农业的扶持至关重要 | 第90页 |
2.完善农业产业体系 | 第90页 |
3.必须将科技进步作为推进农业现代化的基本动力 | 第90-91页 |
4.实现土地的适度规模经营 | 第91页 |
5.完善农业的家庭经营方式 | 第91页 |
6.注重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 第91-93页 |
五、五位一体生产方式视域下加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对策 | 第93-128页 |
(一)加强社会主义新农村经济建设 | 第93-102页 |
1.切实保障粮食安全和农产品质量安全 | 第94-97页 |
2.着力提升农业现代化水平 | 第97-98页 |
3.全面深化农村改革,进一步增强农村发展活力 | 第98-99页 |
4.完善“三农”投入稳定增长机制 | 第99页 |
5.持续增加农民收入 | 第99-102页 |
(二)发展社会主义新农村民主政治 | 第102-111页 |
1.依法推进农村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 | 第103-105页 |
2.加强和改善党对农村工作的领导 | 第105-106页 |
3.引导农民积极参与新农村民主政治建设 | 第106-108页 |
4.发挥大众媒体在新农村政治建设中的舆论引导作用 | 第108-111页 |
(三)繁荣社会主义新农村先进文化 | 第111-117页 |
1.加强农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 | 第112页 |
2.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加快城乡文化一体化发展 | 第112-114页 |
3.建设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支持发展农村特色文化 | 第114-115页 |
4.鼓励广大农民参与农村群众性文化建设 | 第115-116页 |
5.坚持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有机统一,大力发展农村文化产业 | 第116-117页 |
(四)构建社会主义新农村和谐社会 | 第117-122页 |
1.促进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发展,不断提高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水平 | 第118页 |
2.全面加强城乡公共卫生体系建设,保障农民健康 | 第118-119页 |
3.逐步建立完善城乡统一的社会保障体系,保障农民基本生活 | 第119-120页 |
4.推进县域经济和城乡一体化发展 | 第120页 |
5.建设农村新型社区,完善农村社会服务和治理 | 第120-122页 |
(五)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生态文明建设 | 第122-128页 |
1.培育生态文明理念 | 第124-125页 |
2.建立生态文明制度 | 第125页 |
3.优化生态环境 | 第125-126页 |
4.加强生态文明监管 | 第126页 |
5.发展乡村生态产业 | 第126-128页 |
结论 | 第128-130页 |
参考文献 | 第130-141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141-142页 |
致谢 | 第142-143页 |
作者简介 | 第14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