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化、科学、教育、体育论文--信息与知识传播论文--图书馆学、图书馆事业论文--文献学论文

《铜鼓联吟集》校注

摘要第5-7页
ABSTRACT第7-8页
引言第13-14页
上编:梁章钜与《铜鼓联吟集》第14-47页
    第一章 梁章钜在广西的活动以及文化贡献第14-24页
        第一节 梁章钜生平概述第14-16页
            一、众家研究,影响深远第14-15页
            二、出生世家,刻苦求学第15页
            三、书院讲习,著述丰富第15页
            四、入职军机,官运亨通第15-16页
        第二节 梁章钜在广西的活动及对广西的文化贡献第16-24页
            一、查禁鸦片,力抵英夷第16-18页
            二、肃清科场,公平选材第18页
            三、大建贞节牌坊,弘扬传统妇德第18-19页
            四、重建文化遗迹,弘扬民族精粹第19-20页
            五、诗友交游,广留文迹第20-22页
            六、著述丰富,荫泽广西第22-24页
    第二章 《铜鼓联吟集》研究第24-36页
        第一节 版本流传情况第24-25页
        第二节 对广西地域文化研究的史料价值第25-30页
            一、来源第26-27页
            二、外形第27-28页
            三、声音第28-29页
            四、神威第29页
            五、价值第29-30页
            六、用途第30页
        第三节 文学价值第30-33页
        第四节 相关问题研究第33-36页
            一、共同典故问题第33-35页
            二、民族称谓问题第35-36页
    第三章《铜鼓联吟集》题名人物小传第36-47页
下编第47-138页
    凡例第47-48页
    《铜鼓联吟集》卷首第48-66页
        01 吕璜:《铜鼓联吟集》序第48-50页
        02 金鉷:铜鼓记第50-52页
        03 袁枚:《铜鼓赋》并序第52-57页
        04 谢启昆:铜鼓歌简钱裴山学使第57-60页
        05 钱楷:次谢蕴山中丞韵第60-62页
        06 梁章钜:后铜鼓记第62-63页
        07 邓廷桢:道光戊戌仲春巡阅至桂林茝林中丞见惠铜鼓一枚并示《铜鼓联吟集》依韵志谢第63-66页
    《铜鼓联吟集》卷一第66-86页
        08 梁章钜:铜鼓歌第66-68页
        09 丁善庆:和梁中丞《铜鼓歌》第68-70页
        10 刘浔:和梁中丞《铜鼓歌》第70-73页
        11 史佩玱:和梁中丞《铜鼓歌》第73-74页
        12-1 花杰:和梁中丞《铜鼓歌》之一第74-76页
        12-2 花杰:和梁中丞《铜鼓歌》之二第76-77页
        13 宋其源:和梁中丞《铜鼓歌》第77-78页
        14 尹佩棻:和梁中丞《铜鼓歌》第78-79页
        15 卞斌:和梁中丞《铜鼓歌》第79-81页
        16 卞士云:梁茝林中丞属和《铜鼓诗》即步元韵第81-83页
        17 喻元准:和梁中丞《铜鼓歌》第83-84页
        18 许惇书:和梁中丞《铜鼓歌》第84-86页
    《铜鼓联吟集》卷二第86-107页
        19 黄文瑄:和梁中丞《铜鼓歌》第86-87页
        20 吴楷:和梁中丞《铜鼓歌》第87-89页
        21 孙蒙:和梁中丞《铜鼓歌》第89-91页
        22 徐方同:和梁中丞《铜鼓歌》第91-92页
        23 嵩霖:和梁中丞《铜鼓歌》第92-93页
        24 慈士衡:和梁中丞《铜鼓歌》第93-95页
        25 阮正惠:和梁中丞《铜鼓歌》第95-96页
        26 谢本嵩:和梁中丞《铜鼓歌》第96-97页
        27 孔昭任:和梁中丞《铜鼓歌》第97-99页
        28 王基浩:和梁中丞《铜鼓歌》第99-100页
        29 陈肇波:和梁中丞《铜鼓歌》第100-102页
        30 游长龄:和梁中丞《铜鼓歌》第102-103页
        31 张鼎:和梁中丞《铜鼓歌》第103-105页
        32 汪淳:和梁中丞《铜鼓歌》第105-107页
    《铜鼓联吟集》卷三第107-125页
        33 余应松:和梁中丞《铜鼓歌》第107-108页
        34 汪应澄:和梁中丞《铜鼓歌》第108-109页
        35 方遹修:和梁中丞《铜鼓歌》第109-111页
        36 徐澜:和梁中丞《铜鼓歌》第111-112页
        37 陈标:和梁中丞《铜鼓歌》第112-113页
        38 李宗瀛:和梁中丞《铜鼓歌》第113-114页
        39 黄煊:和梁中丞《铜鼓歌》第114-115页
        40 薄承砚:和梁中丞《铜鼓歌》第115-116页
        41 何寿昌:和梁中丞《铜鼓歌》第116-118页
        42 李鸿仪:和梁中丞《铜鼓歌》第118-119页
        43 林庆祐:和梁中丞《铜鼓歌》第119-121页
        44 梁映辰:和梁中丞《铜鼓歌》第121-122页
        45 黄文卣:和梁中丞《铜鼓歌》第122-123页
        46 黄文中:和梁中丞《铜鼓歌》第123-125页
    《铜鼓联吟集》卷四第125-138页
        47 吕璜:和梁中丞《铜鼓歌》第125-126页
        48 顾涛:和梁中丞《铜鼓歌》第126-127页
        49 朱琦:和梁中丞《铜鼓歌》第127-129页
        50 李光瀛:和梁中丞《铜鼓歌》第129-130页
        51 陈鑅:和梁中丞《铜鼓歌》第130-131页
        52 陈应元:和梁中丞《铜鼓歌》第131-132页
        53 石耀庭:和梁中丞《铜鼓歌》第132-133页
        54 邓开运:和梁中丞《铜鼓歌》第133-134页
        55 唐作砺:和梁中丞《铜鼓歌》第134-135页
        56 梁士超:和梁中丞《铜鼓歌》第135-137页
        57 王锡振:和梁中丞《铜鼓歌》第137-138页
结语第138-139页
主要参考文献第139-141页
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第141-142页
致谢第142-144页

论文共144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唐代咏史怀古七绝研究
下一篇:“张献忠屠蜀”文献二种—《蜀碧》《蜀难叙略》校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