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6-37页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第16-22页 |
1.1.1 我国荒漠化现状 | 第16-17页 |
1.1.2 履行《联合国防治荒漠化公约》的需求 | 第17-18页 |
1.1.3 全球变化研究的需求 | 第18-20页 |
1.1.4 荒漠化监测的需要 | 第20-22页 |
1.2 植被生物量估算方法研究进展 | 第22-30页 |
1.2.1 样地实测法 | 第23-24页 |
1.2.2 回归方程法 | 第24页 |
1.2.3 光学遥感数据估算方法 | 第24-27页 |
1.2.4 雷达和激光雷达数据估算方法 | 第27-29页 |
1.2.5 多源遥感数据估算方法 | 第29-30页 |
1.3 植被覆盖度估算研究进展 | 第30-32页 |
1.3.1 通过地面调查获取数据 | 第30-31页 |
1.3.2 通过遥感影像获取数据 | 第31-32页 |
1.4 旱区植被遥感研究进展 | 第32-35页 |
1.4.1 荒漠植被遥感信息提取 | 第32-34页 |
1.4.2 旱区植被动态监测 | 第34-35页 |
1.5 主要研究内容 | 第35-37页 |
第二章 研究区概况与研究方法 | 第37-50页 |
2.1 旱区的划分与界定 | 第37-40页 |
2.2 旱区植被遥感信息提取与反演技术 | 第40-50页 |
2.2.1 遥感特征参数提取 | 第41-46页 |
2.2.2 植被分布格局信息提取 | 第46-48页 |
2.2.3 模型构建及验证 | 第48-50页 |
第三章 半干旱区植被信息提取与反演 | 第50-73页 |
3.1 毛乌素沙地植被信息提取与反演 | 第50-63页 |
3.1.1 研究区概况 | 第50-51页 |
3.1.2 野外调查 | 第51-54页 |
3.1.3 遥感数据获取与处理 | 第54-56页 |
3.1.4 结果分析 | 第56-63页 |
3.2 青海共和盆地植被信息提取与反演 | 第63-72页 |
3.2.1 研究区概况 | 第63-64页 |
3.2.2 野外调查 | 第64-65页 |
3.2.3 遥感数据获取与处理 | 第65-66页 |
3.2.4 结果分析 | 第66-72页 |
3.3 小结 | 第72-73页 |
第四章 干旱区植被遥感信息提取与反演 | 第73-100页 |
4.1 乌兰布和沙漠东北缘荒漠-绿洲过渡带植被信息提取与反演 | 第73-88页 |
4.1.1 研究区概况 | 第73-74页 |
4.1.2 野外调查 | 第74-76页 |
4.1.3 样方地上生物量估算 | 第76-78页 |
4.1.4 遥感数据获取与处理 | 第78-79页 |
4.1.5 结果分析 | 第79-88页 |
4.2 民勤研究区植被信息提取与反演 | 第88-98页 |
4.2.1 研究区概况 | 第88-89页 |
4.2.2 野外调查 | 第89-90页 |
4.2.3 遥感数据获取与处理 | 第90-91页 |
4.2.4 结果分析 | 第91-98页 |
4.3 小结 | 第98-100页 |
第五章 极干旱区植被遥感信息提取与反演 | 第100-114页 |
5.1 研究区概况 | 第100-102页 |
5.2 野外调查 | 第102-103页 |
5.3 遥感数据获取与处理 | 第103-106页 |
5.4 结果分析 | 第106-113页 |
5.4.1 阿尔金山前戈壁荒漠 | 第106-110页 |
5.4.2 阿奇克谷地与西湖湿地地上生物量估算 | 第110-113页 |
5.5 小结 | 第113-114页 |
第六章 旱区植被遥感信息提取与反演 | 第114-126页 |
6.1 地面数据获取 | 第114-115页 |
6.2 遥感数据获取与处理 | 第115页 |
6.3 旱区植被生物量与覆盖度模型 | 第115-119页 |
6.3.1 旱区地上生物量回归模型 | 第116-118页 |
6.3.2 旱区植被覆盖度回归模型 | 第118-119页 |
6.4 旱区植被地上生物量与覆盖度的时空动态变化特征 | 第119-123页 |
6.5 精度验证 | 第123-124页 |
6.6 小结 | 第124-126页 |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 第126-131页 |
7.1 结论 | 第126-129页 |
7.2 展望 | 第129-131页 |
参考文献 | 第131-144页 |
在读期间的学术研究 | 第144-145页 |
致谢 | 第14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