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7-9页 |
Abstract | 第9-11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4-34页 |
1.1 研究意义 | 第14-15页 |
1.2 高速铁路及车轮发展背景 | 第15-22页 |
1.2.1 高速铁路的发展 | 第15页 |
1.2.2 国际与国内高速车轮主要标准体系与性能要求 | 第15-18页 |
1.2.3 高速车轮的主要失效形式 | 第18-22页 |
1.3 低温及预应变下的高周疲劳研究现状 | 第22-30页 |
1.3.1 高周疲劳的损伤机理研究 | 第22-24页 |
1.3.2 温度对高周疲劳的损伤机理研究 | 第24-26页 |
1.3.3 预应变对高周疲劳的损伤机理研究 | 第26-27页 |
1.3.4 疲劳模型研究 | 第27-30页 |
1.4 现有研究工作的不足 | 第30-31页 |
1.5 本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 第31-32页 |
1.6 本论文的主要创新点 | 第32-34页 |
第2章 基于ANSYS的高速车轮瞬时动力学载荷、频率响应研究 | 第34-47页 |
2.1 CRH5动车组车轮型号及车轮钢材料特点 | 第34页 |
2.2 车轮多工况下的瞬时动力学研究 | 第34-46页 |
2.2.1 建模及载荷 | 第35-37页 |
2.2.2 车轮在直线工况下的模拟 | 第37-39页 |
2.2.3 车轮在曲线工况下的模拟 | 第39-42页 |
2.2.4 车轮在道岔工况下的模拟 | 第42-44页 |
2.2.5 车轮三种工况结果分析 | 第44-46页 |
2.3 本章小结 | 第46-47页 |
第3章 不同温度下高速车轮轮辋、轮辐高周疲劳的损伤机理研究 | 第47-76页 |
3.1 不同实验温度的疲劳实验设计 | 第47-51页 |
3.1.1 疲劳实验材料 | 第47-48页 |
3.1.2 疲劳试样 | 第48-49页 |
3.1.3 疲劳实验条件与温度控制 | 第49-50页 |
3.1.4 疲劳分析 | 第50-51页 |
3.2 不同实验温度的疲劳实验结果 | 第51-69页 |
3.2.1 轮辋、轮辐的原始组织、结构 | 第51-52页 |
3.2.2 疲劳实验过程 | 第52-54页 |
3.2.3 疲劳断裂与组织结构 | 第54-69页 |
3.3 不同实验温度的疲劳损伤机理的讨论 | 第69-74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74-76页 |
第4章 预弹性应变下高速车轮钢高周疲劳的损伤机理研究 | 第76-97页 |
4.1 预弹性应变-高周疲劳的实验设计 | 第76-79页 |
4.1.1 实验材料 | 第76-77页 |
4.1.2 实验分析 | 第77-79页 |
4.2 预弹性应变-高周疲劳的实验结果 | 第79-91页 |
4.2.1 屈服强度与拉伸应变速率的关系 | 第79-80页 |
4.2.2 预弹性应变-高周疲劳实验 | 第80-82页 |
4.2.3 弹性应变后的显微结构 | 第82-84页 |
4.2.4 疲劳断裂与位错结构 | 第84-91页 |
4.3 预弹性应变-高周疲劳损伤机理的讨论 | 第91-96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96-97页 |
第5章 基于特征参数属性约简的高周疲劳模型建立 | 第97-111页 |
5.1 粗糙集理论概述 | 第98-99页 |
5.2 基于特征参数属性约简的不同实验温度的高周疲劳模型 | 第99-106页 |
5.2.1 不同实验温度的轮辋高周疲劳特征参数的属性约简 | 第99-103页 |
5.2.2 不同实验温度的轮辋高周疲劳模型 | 第103-104页 |
5.2.3 不同实验温度的轮辐高周疲劳模型 | 第104-106页 |
5.3 基于特征参数属性约简的预弹性应变-高周疲劳模型 | 第106-109页 |
5.3.1 预弹性应变-高周疲劳特征参数的属性约简 | 第106-108页 |
5.3.2 预弹性应变-高周疲劳模型 | 第108-109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109-111页 |
结论 | 第111-115页 |
致谢 | 第115-116页 |
参考文献 | 第116-132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参与的科研项目、发表的论文和专利 | 第13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