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文摘要 | 第1-4页 |
| Abstract | 第4-7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7-20页 |
| 第一节 研究背景和意义 | 第7-9页 |
| 第二节 研究方法 | 第9-12页 |
| 第三节 研究思路 | 第12页 |
| 第四节 本文的创新点及难点 | 第12-13页 |
| 第五节 相关文献综述 | 第13-20页 |
| 第二章 场景设定:望京"韩国城" | 第20-29页 |
| 第一节 望京"韩国城"概况 | 第20-25页 |
| 第二节 韩国成为望京的区域文化符号 | 第25-29页 |
| 第三章 个案研究:望京"韩国城"居民的人际交往活动 | 第29-43页 |
| 第一节 受访对象大致情况介绍 | 第29-31页 |
| 第二节 前"韩国城"时期韩国人的跨文化人际交往特征 | 第31-36页 |
| 一、个案研究:韩国人金银婵的十年前 | 第32-34页 |
| 二、前"韩国城"时期韩国人的跨文化人际交往特征 | 第34-36页 |
| 第三节 "韩国城"形成时期韩国人的跨文化人际交往特征 | 第36-43页 |
| 一、交往惰性特征 | 第36-38页 |
| 二、交往依赖性特征 | 第38-40页 |
| 三、交往规避性特征 | 第40-43页 |
| 第四章 韩国人跨文化人际交往特征的影响因素 | 第43-55页 |
| 第一节 惰性特征的形成及影响因素 | 第43-45页 |
| 一、归属感的增强 | 第43-44页 |
| 二、交往压力的缺失 | 第44页 |
| 三、跨文化商业的繁荣 | 第44-45页 |
| 第二节 依赖性特征的形成及影响因素 | 第45-50页 |
| 一、"传播代理人"群体的扩大 | 第45-47页 |
| 二、语言的共享 | 第47-49页 |
| 三、生活便利的需求 | 第49-50页 |
| 第三节 交往规避性特征的形成及影响因素 | 第50-55页 |
| 一、大众传播的本国化 | 第50-52页 |
| 二、排他与"抱团儿" | 第52-53页 |
| 三、文化的差异 | 第53-55页 |
| 第五章 结论 | 第55-61页 |
| 一种跨文化人际交往模式的提出 | 第55-56页 |
| 两个时期望京"韩国城"居民的人际交往特征比较 | 第56-58页 |
| 三类在京外来人口社区与望京"韩国城"的比较 | 第58-59页 |
| 四点对跨文化人际交往研究的展望 | 第59-61页 |
| 参考文献 | 第61-64页 |
|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 第64-65页 |
| 致谢 | 第65页 |